陈晓清晰地说道,“第一类,擅长物理安全、场地护卫,以及处理‘突发状况’的行动人员。最好有实战经验,心理稳定,服从指挥。领头者需要绝对可靠。”
“嗯,‘墓碑’米勒怎么样?”哈里森几乎不假思索,“他在冲绳和欧洲干得不错,刚退役,正愁他那身本事没处使,脾气是臭了点,但信誉和能力一流。”
“可以。”陈晓记下这个名字。
“第二类,”他继续道,“需要精通情报分析、后勤规划、跨文化沟通的参谋或分析人员。我的生意会很快扩展到全球,需要有人能常驻海外,负责实地运营、风险评估和……确保总部的意志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这其实就是海外监军和实地操盘手的混合体。
哈里森在电话那头沉吟片刻:“你这不只是在找保安,陈。你是在搭建一个微型的……海外行动架构。”
“只是为了在复杂的国际商业环境中保护自身利益,哈里森先生。”陈晓语气不变,“合法生意,也需要专业的人才保驾护航。我相信,很多退役的同行,他们的技能在和平时期被浪费了。我能给他们提供发挥所长的舞台,以及匹配他们能力的报酬。”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显然哈里森在权衡。最终,他开口道:“我会帮你留意。米勒和他那几个老部下,我可以直接让他们去找你。第二类人筛选需要点时间,但我这里确实有几个不错的人选,比如大卫·科尔,前OSS战略分析员,脑子活络,精通多国语言,就是有点……过于理想主义,在体制内待得不舒服,一直跟我我说想离开部队。”
“理想主义没关系,只要能力足够,并且懂得变通。”陈晓道,“感谢您的帮助,哈里森先生。这不仅解决了我眼前的问题,更是为‘远航’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记住,陈,”哈里森最后提醒道,“这些人是我介绍的,别把事情搞得太出格。美国,毕竟是个法治国家。”
“当然,我一向尊重法律。”陈晓挂断电话,内心补充:在法律够得着的地方。
效率高得惊人。三天后,一个穿着旧军夹克、身形如同铁塔、眼神冷硬得像花岗岩的男人出现在了陈晓的办公室门口。他看起来四十岁左右,左边眉骨上有一道深刻的疤痕。
“我是米勒。”他声音低沉沙哑,像砂纸摩擦,“哈里森准将让我来的。”
他身后跟着三个同样气质精悍、沉默寡言的男人,如同三把未出鞘的军刀。
同一天下午,一个穿着略显皱巴巴西装、戴着眼镜、年纪稍轻的男人也来了。他看起来更像个学者,但眼神中带着审视和敏锐。
“大卫·科尔,前战略服务办公室分析员。”他自我介绍,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气与试探,“哈里森准将说,您这里可能需要有人帮您‘读懂’这个世界。”
陈晓看着眼前这初步到位的两支小队——以“墓碑”米勒为首的暴力执行组,和以大卫·科尔为首的情报运营组。商业帝国的骨架之外,守护骨架的肌肉和神经也开始成型。
他简单地介绍了目前遇到的麻烦。
米勒听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简单地说:“地址,对方特征。明天之前,解决。”
科尔则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本地的帮派通常与特定政客或警方人员有勾结。单纯武力驱逐可能后续麻烦不断。是否需要我同时收集一下这位‘大个子乔’以及他背后保护伞的一些‘小偏好’?”
陈晓看着风格迥异的两人,点了点头。
“米勒,按你的方式处理,干净利落点。科尔,收集信息,备用。”
他坐回办公椅,看着窗外纽约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
“远航商行”的船还没正式起航,就已经感受到了风浪的滋味。而他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水手和海盗清理员。
只是,米勒的“解决”会到什么程度?科尔收集的“小偏好”又会派上什么用场?这第一次与地下势力的碰撞,会将“远航商行”引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