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铁门再次打开。这次进来的除了卡特,还有一位年纪稍长、穿着美军准将制服、眼神如同鹰隼般锐利的男人。他肩章上的星徽和那股久居上位的沉稳气场,无声地宣告着他的身份不同寻常。
“陈先生,这位是哈里森准将,太平洋战区情报主管。”卡特介绍道,语气比之前多了几分恭敬。
哈里森没有坐下,只是站在桌旁,居高临下地打量着陈晓,目光如同手术刀,似乎要将他从里到外剖析一遍。
“卡特报告说,你对自己的分析能力很有信心。”哈里森开口,声音低沉,带着美式英语特有的卷舌音,“甚至觉得,我们这里没人够资格与你对话。”
陈晓微微颔首,不卑不亢:“我只是认为,不同的价值,需要匹配不同层级的评估。浪费彼此的时间没有意义。”
哈里森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照片和一份薄薄的、打着“机密”字样的文件摘要,扔在桌上。
“这里有一些零碎的信息,关于远东,关于我们的一些‘朋友’和‘潜在麻烦’。”哈里森语气平淡,听不出情绪,“给你三十分钟。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记住,我没有时间听泛泛而谈。”
考试开始了。
陈晓拿起那几张照片。一张是模糊的港口远景,隐约能看到一些舰船轮廓,背景地貌有些眼熟;一张是某个城市街景,标语是中文,但风格与国统区略有不同;还有一张是看似普通的农田,但田埂的走向和作物种类有些奇特。
那份文件摘要更是语焉不详,只有几行断断续续的句子,提到了“物资流动”、“非正规武装”、“基层动员能力”等关键词,地域指向模糊。
这些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和处理的、真假难辨的情报碎片,专门用来测试分析人员的直觉、知识储备和逻辑构建能力。
陈晓内心吐槽:上来就搞情报分析师的终极面试题?行,让你们看看什么叫降维打击。
他没有急于开口,而是仔细地观察着每一张照片的细节,结合那份模糊的文件摘要,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计算机,调动着前世今生的所有相关知识储备。
几分钟后,他抬起头,指向那张港口照片:“这里,应该是大连港,或者旅顺港。照片拍摄于近期,这些舰船的吃水线很深,说明装载了大量物资。结合近期苏军对日宣战并迅速进入满洲的背景,这些物资很可能是苏联正在加紧运往远东,以支撑其军事存在和……可能的长期利益诉求。他们在抢时间,也在展示肌肉。”
他又指向那张城市街景:“这里的标语字体和内容风格,与重庆政府宣传口径不同,更简洁,更具鼓动性,符合我……了解到的北方某势力的宣传特点。这座城市很可能位于华北或华东的游击区。注意街上行人的精神状态,虽然物质匮乏,但眼神里有种……不一样的东西,是凝聚力?还是期待?”
最后,他指向那张农田照片:“这些作物的垄沟走向,并非完全追求产量最大化,反而更适合小单位、分散化的管理和收割。这可能是为了适应频繁的军事转移或应对可能的封锁。这是一种在战争环境下被逼出来的、高效的生存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