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路73号,一栋看似普通的四层灰砖楼房,门口挂着“东南兴亚商会”的牌子,进出的多是些穿着西装或和服的职员模样的人,看起来与周围的其他贸易公司并无二致。但陈晓知道,这里就是上海日特机关的一个重要窝点,梅机关的经济情报分支很可能就设在这里。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新做的西装——用特务机关预支的“置装费”买的,合身,体面,符合一个“顾问”的身份。他迈步走进大楼。
前台是一个面无表情的日本女人,核查了他的证件和报到通知后,用内部电话确认了一下,然后由一个沉默的警卫领着他上了三楼,来到一间挂着“调查课”牌子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已经有五六个人,大多是日本人,穿着西装或军便服,气氛压抑而安静,只有打字机和翻阅文件的沙沙声。一个课长模样的中年男人接待了他,语气冷淡地交代了一些基本纪律:准时上班(虽然他们往往没有下班概念)、不该问的别问、所有文件不得带出、绝对服从命令等等。
然后,他被带到了他的工位——靠窗的一张旧桌子,上面堆着一些过期的报纸和商业杂志。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阅读、筛选、翻译这些公开出版物中可能蕴含经济情报价值的信息,并写成摘要报告。
工作内容枯燥,权限极低,接触不到任何核心机密。这显然还是一种观察和考验。
陈晓没有任何抱怨,立刻投入工作,表现得像一个刚刚找到稳定工作、急于证明自己的年轻人。他阅读速度极快,筛选信息精准,翻译流畅,写的摘要条理清晰,甚至还能偶尔加上一点自己的“浅见”。
他的效率很快引起了课长的注意,看他的眼神少了几分最初的冷漠。
几天后,下午临近下班时,课长突然通知他:“陈桑,小林先生要见你。”
陈晓心里一紧,知道关键时刻来了。他跟着课长来到大楼顶层一间宽敞的办公室。小林弘树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看着一份文件。
“课长,你先出去。”小林头也没抬。
课长躬身退下,办公室里只剩下陈晓和小林弘树。
沉默持续了几分钟,只有小林翻动纸张的轻微声响。陈晓垂手站在桌前,心跳加速,但脸上保持着恭谨和一丝恰到好处的紧张。
终于,小林放下文件,抬起头,冰冷的目光落在陈晓身上。
“在这里工作,还习惯吗?”他淡淡地问道。
“回小林先生,很好。能学到很多东西。”陈晓恭敬地回答。
“嗯。”小林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审视着他,“王桑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他是个蠢货,不懂得珍惜帝国给予的机会。但你不同,陈桑,你看起来很聪明,也很懂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