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他模仿小林的笔迹和口吻,伪造了一封“太平洋洋行”收到的小林来信副本,信中声称小林发现货物有质量问题要求取消合同,并愿意支付违约金。这封信“恰好”在王百诚准备去接收“胜利果实”前,被送到了王百诚桌上。
王百诚一看就炸了!煮熟的鸭子还能飞了?还愿意付违约金?这小林是找到什么大靠山了?
他赶紧让陈晓去查。陈晓“调查”后回报:小林好像勾搭上了闸北那边一个有青帮背景的商人,确实有可能拿到更好的价钱。
王百诚又气又急,眼看计划要败露,还可能得罪青帮。这时陈晓“适时”建议:“会长,既然对方愿意付双倍违约金,那咱们也不亏。不如就见好就收,拿了违约金,把这事了结。反正咱们也没损失什么,那定金本来也是要赔出去的……”
王百诚一想,也是啊!虽然没拿到低价货,但白赚一笔双倍违约金,也是纯利啊!而且还能避免和青帮冲突。也还划算!
于是他“勉为其难”地同意了,让陈晓去处理后续。
陈晓再次出面,同时伪造多封信件和沟通记录,让小林相信是“太平洋洋行”在借质量问题敲诈自己。为免麻烦,小林最终选择破财消灾,“被迫”支付了双倍违约金赎回了合同。
王百诚拿到钱,虽然没拿到货有点遗憾,但平白得了这么大一笔外快,还是高兴得多喝了两杯。
小林保住了货,虽然损失了一大笔钱,但总比血本无归好,而且似乎真的相信是青帮背景吓住了王百诚,对“及时收手”的王百诚甚至还有一丝感激。
而真正的赢家陈晓,不仅通过那个匿名账户吞掉了小林的大部分定金,还因为“出色”地处理了这次危机,再次赢得了王百诚的赞赏和一笔不小的“奖金”。
他坐在隔间里,计算着这次操作的总收益,远远超过了上次坑隆昌号。资本的原始积累,总是带着血腥味,而坑汉奸和日本人的钱,他毫无心理负担。
他不知道的是,在他通过那几个金融掮客倒手资金时,其中一个掮客在向他的上家汇报一笔异常流动时,无意中提了一句:“……户头很干净,手法也老道,不像生手,倒像是‘老克勒’的路数,但以前没见过这字号……”
他的上家,恰好与上海滩某个消息灵通的青帮小头目沾亲带故。这句无意间的闲话,几经辗转,最终变成一条模糊的信息,摆到了某个大人物的桌上:“近期市面上出现个新人,手法刁钻,专吃黑钱,来历不明。”
一场更大的风波,或许正在暗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