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穿越任务完成(1 / 2)

为大宸崛起而读书!

此话一出,更多人都是心头一震。

“大人,请问您为何而读书?”

一个学子开口问道。

所有人将目光看向宋扬。

“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他之所以没有说“为往圣继绝学”。

是因为,他对那什么狗屁的某家思想,深恶痛绝。

“轰”的一声。

一句话让整个屋子炸开了。

简直就是振聋发聩。

“有为国家崛起而读书的请举手。”

立刻,

将这几人名字记下后,他在其中几个上面打了标记。

随即让他们下去后,又再次叫了一批过来,如此反复。

一个时辰后,所有人都见过面后,他起身离开。

众学子皆满脸疑惑。

今年的科举属于恩科。

因此,时间上早已过了往年二月的常规。

亥时一刻。

京城早已过了宵禁。

一队左右金吾卫顺着崇仁坊的巷道,向前慢慢巡视着。

这里也是永宁城,宵禁后巡视的重要地段。

因为,京中很多重臣和大富人家的府邸都在此地。

十几个士兵在一名中郎将的带领下。

正慢悠悠的巡视着。

在其中一个府邸时,骑马走在最后的中郎将,怀中悄无声息的滑落一个极小的卷轴。

在他们离开几息后,府邸小门忽然打开。

一个小厮飞快的跑了出来,将刚刚掉落的卷轴捡起来,又再次回到小门。

一切如同没有发生过一般。

这一夜,他至少在十几个府邸门口丢下卷轴。

朱雀门北正街东。

这里是大宸国尚书省贡院所在地。

从前朝开始。

这里就是每次科举考试的考点。

不过今年的科考,似乎和往年不同。

在入口处,放置了一个极大的牌子。

上面写了几个问题。

1,你是代考吗?

2,你会夹带抄袭吗?

3,你已经知道考题了吗?

这三个问题,就是古代科考常用的作弊方式。

因为牌子就在入口。

所有考生进考场,必然会看到上面的问题。

看到问题,必然会有所思。

而此时的宋扬正静静的坐在那里。

培元丹已经准备好了。

一千多个考生,对他来说。

也是极大的考验。

很快,他的眼睛就睁了开来。

“等等!”

他看了一眼一名考生。

“来人,搜身!”

话音刚落,一个金吾卫走了过来,将那人拉到旁边开始搜身。

不多久,就从这货的身上,找到了罪证。

一瞬间,那人面如死灰。

“将他的名字记下来,20年内,取消参加考试的权利。”

言毕。

这货双腿一软,跌坐在地。

完蛋了。

二十年不能参加科考。

他妈的!

二十年之后,他都快要三十岁了。

还参加个屁的科举。

这人还没处理完。

那边又有人被拽了过来。

接着不断有人被揪了出来。

藏罪证的地方,也是五花八门。

什么衣物夹层、帽子内衬、鞋底、笔杆、砚台底部,甚至藏在头发、指甲缝中。

也是没谁了!

宋扬看的嘴角直抽抽!

“此人并非本人,而是枪手。”

宋扬冷冷的看着一个年轻人。

“大人,我就是本人!”

这家伙依旧不死心。

“去考林苑找到本人后,将代考者送到大理寺,打四十大板后,流放北荒。”

此话一出,那人立刻跪了下来。

“大人饶命,小的的确是代考,就饶了小人一回吧!”

他哭爹喊娘的哀求道。

“拉下去,

宋扬脸色阴沉。

对于代考,他更加的厌恶不已。

为了银钱,毫无底线!

一瞬间,后面的人群里,立刻发出一阵骚乱。

有不少考生都说自己身体不适。

但宋扬又怎么可能给他们机会?

这些人被统一关进一间屋子。

在确定身份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板子和流放。

而那些正常考试的考生,不由得兴奋起来。

看来这位监考大人,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好官。

而上官仪则一眼就认出了宋扬。

贡院考生的考位,已经事先被人改建过了,一个大通铺。

所有人同时暴露在几十个监考眼中。

不仅如此。

在不同角落。

宋扬还安排了不少的监控。

360度无死角的监视着,考场内的每个考生的一举一动。

这次的监考,宋扬没有使用吏部的官员。

所有人都是自己手下的兄弟。

而且,现在已经开始考试了。

阅卷官的人选还没有确定。

你让那些想要找关系的咋弄?

当试题出来后。

在场很多的考生懵逼了。

“这什么情况?怎么和事先得到的题目不一样呢?”

要是那些世家知道,宋扬和皇帝联手做局坑他们。

怕不是会气的吐血。

事先透露的考题。

根本就是个圈套。

真正的考题,是由宋扬决定的。

第一题:论治国之学本末

朕闻“致治之要,莫先于得人;得人之要,莫先于育才”。今海宇初定,民生待养,边尘虽靖而疮痍未复,仓廪欲实而农功待兴。然世之论学者,或谓“经术为根”,儒家五常、孔孟之道乃立国安邦之本,诗词歌赋可涵泳心性、化育民风;或言“实用为要”,算学能核租赋、定权衡,农学可教农桑、足衣食,工具制造能利工事、强军械。

二者之说,皆有其理。若专重经术,恐致士人空谈义理、不谙实务,有负“学以致用”之训;若独尚实用,或使民风趋利、礼义渐疏,失却“教化为本”之基。今欲设科取士,育栋梁之材,当如何调和经术与实用之学?儒家思想、诗词歌赋与算学、农学、工具制造,孰为体、孰为用?又当以何序教授、以何标准取士,方能使士人既明礼义、又通实务,既守圣贤之道、又解生民之困?

诸生饱读诗书、留心世务,其试陈所见,详论其理,务期策论切于时弊、利于治道,以佐朕成教化、安黎元。

第二题:论君民本末之序

朕承天命临御天下,常思《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训,亦览史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诫。今海内初安,然或有州郡赋役苛繁,致小民弃业流亡;或有官吏贪墨,使百姓有冤难诉。

世有议者谓:君执纲纪、定乾坤,当以威权统御万民;亦有智者言: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君当以民意为归、以民生为念。若重君轻民,恐失民心而动摇国本;若唯民是从,或废纲常而难行治道。

今欲致四海升平、百姓安乐,当如何践行“君轻民贵”之旨?君之权与民之利当如何权衡?又当以何策轻徭薄赋、整肃吏治,使君恤民、民拥君,达至君民同心之境?诸生熟谙圣贤之道、洞悉古今治乱,其据经史、陈良策,务使所言切于时弊、利于民生,以佐朕成仁政、固邦基。

其中第一题的意思就是。

那些治世的理论知识,像什么儒家思想,诗词歌赋等,和农学知识,工具制造,冶炼工艺,武器制造等所谓的奇技淫巧。两者谁更重要?

而第二题的意思,是关于君轻民贵的议题。

看着几个在考场上抓耳挠腮的世家子弟。

宋扬就觉得好笑。

考生一大早进考场,一直到晚上才结束。

出来的时候,有人欢喜有人忧。

作为主考官,宋扬将所有试卷带回吏部。

“请这几位过来。”

宋扬将一张名单交给李宗现。

不多时,十人在齐同等人的护卫下,来到阅卷堂。

这几人就是本次的阅卷官。

接下来的时间,宋扬就陪着他们,一直到阅卷结束。

整整十天,他和所有人,就一直待在这里。

对于这次的科举考试。

宋扬也投诉了一百分的重视。

因为,这直接影响这次穿越任务的完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