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张太后觉醒记8(2 / 2)

这时,侍立在朱高炽身侧的张氏,却轻轻上前一步,对着朱棣柔声道:“父皇,儿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棣看了她一眼:“讲。”

张氏目光温和地掠过那些宗室子弟,最后落在朱瞻基身上,声音清晰而恳切:“父皇,儿臣以为,天家子弟,金尊玉贵固然是福,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老祖宗的训诫犹在耳边。诸位殿下、世子享此殊荣,更当思报效。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北疆未靖,国库不丰,正需英才效力。儿臣愚见,是否可……更加勉励宗室子弟,效仿太祖太宗时旧例,勤修文武,以期将来能为君父分忧,为社稷出力?譬如,可定期考较,对学业出众、武艺超群者,加以褒奖,树为典范。如此一来,既显天家恩德,亦能激励子弟向上之心,使我大明基业,代有才人出。”

她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只提“鼓励”、“褒奖”、“树典范”,绝口不提“削减”、“考核”,更将理由拔高到了“报效君父”、“稳固社稷”的高度。

朱棣闻言,深邃的眼眸中精光一闪。他如何听不出张氏话中的深意?这是在委婉地提醒他,宗室子弟若只知享乐,于国无益,长久以往,必成隐患。而她的提议,于情于理,都挑不出毛病。

“太子妃所言,不无道理。”朱棣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朕之子孙,岂能是碌碌无为之辈?便依太子妃所奏,日后宗室子弟年满十岁者,皆需定期至京,由翰林院与五军都督府共同考较文武。优者赏,劣者……亦当勤勉。”

皇帝金口一开,此事便成了定例。几位在场的宗室王爷脸色微变,却也不敢多言。唯有赵王朱高燧,看了看自己那个还算争气的儿子朱瞻塙,眼神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漂亮!婆婆这手‘激励上进’玩得高明!”

“直接从根子上改变风气!让他们卷起来!”

“有了考核,那些只想混吃等死的宗室就得掂量掂量了!”

“虽然不能立刻解决生育问题,但至少能提升宗室整体素质,减少纯废物!”

消息传开,朝野反应不一。

清流文臣大多赞许,认为此举有助于整顿宗室风气。

而一些安享富贵的藩王则暗自叫苦,这意味着他们的子孙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度日了。

朱高炽回宫后,握着张氏的手,感叹道:“爱妃今日一番话,可谓老成谋国。只是……怕是会得罪不少宗亲。”

张氏替他斟了杯热茶,语气平静:“殿下,得罪少数慵懒宗亲,与保全大明万世基业相比,孰轻孰重?妾身并非要刻薄族人,只是希望他们能配得上‘朱’这个姓氏,而非成为国之蛀虫。如今父皇圣明,正好推行此事。若待日后……只怕积重难返。”

朱高炽看着她沉静的侧脸,心中震动,最终化为一声长叹:“爱妃思虑之远,我不及也。”

张氏垂下眼帘。她所做的,不过是在弹幕的警示下,未雨绸缪罢了。限制宗室膨胀非一日之功,但埋下这颗“重教育、考绩效”的种子,至少是一个开始。

她抬眼望向窗外,庭院中,朱瞻基正带着几个小太监,有模有样地练习着她结合弹幕提示改良过的“五禽戏”,动作虽稚嫩,却一丝不苟。

养生,养的是至亲的身体;而如今,她开始尝试养的,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元气”与“未来”。

任重而道远。但她既手握“天机”,便不会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