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卫子夫16(2 / 2)

“皇后所言极是。”刘彻放下茶杯,语气恢复了平静,“去病之功,当重赏。至于朝中流言,朕自有分寸。” 他需要好好想想,如何既能激励霍去病这柄利剑,又能确保这剑刃不会伤到自己。

卫子夫背对着他,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她知道,这次的警示再次生效了。

初夏的长安,万人空巷。渭水桥头,旌旗招展,甲胄鲜明。霍去病率凯旋之师,踏着雄壮的鼓点,班师回朝。少年将军端坐于高头骏马之上,玄甲映日,英姿勃发,虽经沙场风霜,眉宇间却更添坚毅沉稳,那双锐利的眼眸扫过欢呼的人群,带着睥睨天下的傲气,却又在望向未央宫方向时,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与敬畏。

刘彻亲御未央宫前殿,接受献俘。当霍去病将匈奴祭天金人呈上时,整个大殿为之寂静,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万岁”之声。刘彻看着阶下风尘仆仆却难掩锋芒的外甥,心中百感交集。他亲自步下丹陛,扶起霍去病,重重拍着他的肩膀,朗声大笑:“好!朕的冠军侯!此功,当彪炳史册!”

封赏之隆重,远超寻常。食邑万千,金银珠玉不计其数。然而,在极致的荣耀背后,敏锐之人却能嗅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刘彻在盛赞霍去病勇武的同时,屡次提及“陛下天威”、“将士用命”,刻意淡化其个人色彩。更有御史风闻奏事,隐晦提及“少年骤贵,恐非国之福”,虽被刘彻压下,但流言已如暗流,在朝堂之下涌动。

霍去病本人,却似浑然不觉。他性子本就桀骜,此刻功成名就,更是意气风发。只是每次入宫谢恩或赴宴,他必先去椒房殿向皇后姨母请安。在卫子夫面前,那份沙场戾气会悄然收敛,变得恭谨异常。卫子夫从不与他多言朝局,只细细询问军中起居、伤患是否痊愈,偶尔点拨几句“刚极易折”、“木秀于林”的道理,并总会赐下一些看似寻常的饮食或熏香。霍去病一一凛遵,他深知,自己能屡次化险为夷,创下不世奇功,与这位神秘莫测的姨母有着莫大关联。

这一日,霍去病又至椒房殿。卫子夫屏退左右,只留沅芷在门外看守。殿内香气清幽,霍去病恭敬地汇报着朔方风物及军中见闻。

卫子夫静静听着,待他说完,才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递给他。霍去病打开一看,里面并非金银,而是几枚铸造精美、形似麒麟脚趾的金饼(麟趾金),乃宫中特制,象征祥瑞与恩宠,价值远超普通黄金。

“去病,你如今功高,赏赐丰厚,这是陛下与本宫的一点心意。”卫子夫语气平和,“这些麟趾金,你且收好。他日若在军中,或朝中,遇到需紧急打点、却又不宜动用陛下明面赏赐之时,或可派上用场。记住,财帛宜散不宜聚,方能得军心、稳根基。”

霍去病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刻明白了姨母的深意。这是让他用这些无法追查来源的“秘金”,去结交豪杰、安抚士卒、应对不测。他心中感动,更感佩姨母思虑之周详,深深一拜:“去病谨记姨母教诲!定不负姨母厚望!”

卫子夫点点头,又道:“你如今是冠军侯,国之栋梁。太子据儿,性情宽厚,将来还需你这做表兄的,多多扶持。” 她的话语轻描淡写,却将“太子”与“表兄”的关系,清晰地烙印在霍去病心中。

恰在此时,太子刘据前来问安。如今的刘据已长成翩翩少年,虽不如霍去病锐气逼人,但举止从容,眉目间自有仁和之气。霍去病连忙起身见礼。卫子夫便笑着对刘据说:“据儿,你表兄此次立下大功,你当多向他请教兵事武略,亦要学习他忠勇为国之心。”

刘据对这位英雄表兄本就崇拜,闻言自然应允。卫子夫便顺势让两人去偏殿说话。看着霍去病对刘据自然而然的维护与尊敬态度,卫子夫知道,这颗最重要的棋子,已经稳稳地落在了它该在的位置。

而这一切,都被偶尔“路过”椒房殿、想寻机与霍去病说几句话的刘彻,隔着窗棂看在眼里。他看到的是姐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景象,霍去病对太子的恭敬不似作伪,卫子夫的安排也合情合理。他心中那点因霍去病军功而起的微妙忌惮,似乎又被这“家庭和睦”的场景冲淡了些许,但另一种更深的、关于卫子夫如何能如此轻易影响霍去病的疑虑,却悄然滋生。只是,一想到可能随之而来的“病痛”,他又将这份疑虑强行压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