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周娥黄重生(完)(2 / 2)

周娥皇缓缓放下酒杯,目光平静地看向李煜,唇角含着一丝极淡、几乎看不见的弧度,那不是笑,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侯爷言重了。”她声音清越,字字清晰,“昔日之事,不过是年少时的一场选择。娥皇当年拒婚,并非针对侯爷,只是深知自身性情疏淡,不慕荣华,更不堪宫廷束缚,只愿寻一知心人,过平淡日子。如今看来,倒是阴差阳错,各自安好。”

她这番话,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将拒婚归因于个人志趣,而非李煜本人问题,显得无比大度得体。但“不堪宫廷束缚”、“各自安好”这几个字,像软刀子一样扎进李煜心里——他如今正是这“宫廷束缚”的阶下囚,何来“安好”?

李煜脸色一白,讪讪道:“小姐……说得是。是煜……福薄。”

周娥皇却话锋一转,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席间,语气依旧温和:“说到福气,娥皇倒是想起家敏妹妹。听闻妹妹随侯爷北来,一直悉心照料侯爷起居,不离不弃,这份情意,实在令人动容。可见侯爷与妹妹,才是真正的缘分天定,情深意重。”

她这番话,看似在夸赞周家敏,实则将李煜和周家敏牢牢绑定在一起!尤其是在这降臣宴上,强调他们的“情深意重”,无异于提醒在座所有人,尤其是赵匡胤,李煜在亡国前就已与周家敏关系匪浅,坐实了他“多情”乃至“失德”的名声。而且,用“缘分天定”来形容,更是彻底抹去了李煜心中那点对周娥皇的“遗憾”,将他推向周家敏,让他连精神上的最后一点遐想都被掐灭。

事后,晋王府。

赵光义对花蕊夫人的心思被周娥皇当众打断,又见识了她手段之狠辣,心中更是嫉恨交加。但他不敢明目张胆对抗皇兄,只能将邪火压在心底,暗中筹谋。

周娥皇却不会给他机会。她深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的道理。她将前世所知赵光义的一些隐秘劣迹(有些是后来才暴露的),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一点点透露给赵匡胤信任的御史。同时,她建议赵匡胤,将花蕊夫人安置在一处守卫森严、与世隔绝的皇家道观,名为供奉,实为保护,彻底断绝赵光义的念想。

赵匡胤对周娥皇几乎是言听计从,一一照办。赵光义屡次想接近花蕊夫人都未能得逞,又接连被御史弹劾,虽未伤筋动骨,但也焦头烂额,势力大受打击。赵匡胤对他愈发警惕,逐渐削其权柄。

接下来的几年。

李煜在无尽的屈辱和悔恨中煎熬,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命词后不久,便在郁郁寡欢中病逝。死时,身边只有疯癫的小周后,凄惨无比。周娥皇听说后,只淡淡说了一句:“便宜他了。”

周家敏在得知李煜死讯后,彻底疯了,在一个风雪夜跑出府邸,冻毙于街头。其母徐氏听闻一双女儿如此下场,悔恨交加,不久也撒手人寰。周娥皇以德报怨,按礼制安葬了她们,赢得了宽厚之名,也彻底了断了与周家二房的孽缘。

而赵光义,在赵匡胤的严密监控和周娥皇的不断“提醒”下,始终未能掀起大风浪。而 这个潜在的威胁,周娥皇从未放松。她利用自己对历史走向的预知(仅作为敏锐直觉呈现),多次向赵匡胤暗示赵光义性格浮躁、野心勃勃,需严加约束。同时,她巧妙建议将花蕊夫人妥善安置,远离权力中心。在一次赵光义试图结交武将、行为逾矩时,被早有防备的赵匡胤抓个正着,严厉申饬,大幅削减其权柄。赵光义自此一蹶不振,后因急病暴毙(周娥皇是否暗中出手,已成谜团),彻底消除了后患。

许多年后,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

已是满头银发的周娥皇,与同样不再年轻的赵匡胤,携手站在汴京城的最高处,俯瞰着他们共同打下的、四海升平的锦绣河山。

“娥皇,这一生,辛苦你了。”赵匡胤紧握着她的手,目光深沉而感激。没有她,就没有他顺利的登基,更没有这稳固的江山。她是他唯一的皇后,也是他唯一的挚爱和知己。

周娥皇靠在他肩上,看着远处繁华的街市,脸上是历经风雨后的平静与满足:“不辛苦。能与你携手此生,看尽这天下太平,便是对娥皇最大的回报。”

前世的痴怨情仇,早已随着那些人的消逝而烟消云散。这一世,她亲手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些许轨迹。她守护了所爱,惩罚了仇敌,更避免了许多无辜的悲剧(如花蕊夫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此一世,愁已散,恨已消,唯有与君共白首的圆满,如这汴京城的春光,温暖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