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宁公主带来的消息像一道惊雷,迫使周娥皇将布局再次提速。她深知赵光义的阴险和李煜残党的疯狂,任何迟疑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北方,后周。
周娥皇的密信历经周折,终于送到赵匡胤手中。看到那熟悉的隐语和其中透露的惊人信息,赵匡胤惊出一身冷汗。他虽与赵光义这个亲弟弟私下不睦,却未料其竟可能勾结南唐势力!他立刻加强戒备,并利用军中关系,开始秘密收集赵光义不法行为的实证。同时,他更加紧练兵,扩大自身影响力,深知唯有绝对的实力,才能应对一切阴谋诡计。
而周娥皇通过窅娘和北方商队散播的、关于赵光义劣迹的流言,也开始在某些层面发酵,虽未动摇其根本,但已引起部分后周官员的侧目,使其行事不得不有所收敛,暂时延缓了其与南唐残党的勾结进程。
南唐,金陵。
周宗在收到女儿“提醒”后,凭借多年宰相的权谋和手腕,迅速而隐秘地展开了对李煜母族势力的清洗。几次看似偶然的官员调动、几桩突如其来的贪腐案告发,便将李煜母族的羽翼剪除大半,使其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再难兴风作浪。李煜在府中得知消息,更是绝望狂怒,却已无力回天。
经此一役,周宗在朝中地位更为稳固,甚至隐约有架空病重昏聩的南唐中主之势。他对周娥皇这个女儿,情感愈发复杂,既倚重其“先见之明”,又深感其手段莫测,父女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而稳固的同盟关系。
时光荏苒,数年转瞬即逝。
北方,郭威病逝,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柴雄才大略,锐意改革,南征北战。赵匡胤作为其麾下悍将,屡立奇功,地位飞速攀升,已至节度使高位,成为后周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与赵光义的矛盾始终存在,但因周娥皇的提前预警和赵匡胤自身的谨慎应对,赵光义一直未能找到致命一击的机会。
南唐,中主李璟在昏聩中驾崩。因其生前未立太子,加之李煜名声尽毁,其他皇子或平庸或年幼,在周宗等权臣的运作下,最终立了年仅七岁的幼主,周宗以顾命大臣身份把持朝政,南唐国势愈发衰微,苟延残喘。
周娥皇在这几年间,暗中积累的财富已十分可观,并通过各种渠道,将部分资源输送给北方的赵匡胤,助其养兵、结交豪杰。她与赵匡胤虽相隔千里,却通过极其隐秘的信件往来,心意相通,彼此支撑。周娥皇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的弱女子,她已是赵匡胤事业背后不可或缺的智囊和助力。
公元960年,历史的关键节点。
后周世宗柴荣北伐途中英年早逝,幼主继位,主少国疑。早已暗中积蓄力量的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是为宋太祖。
消息传至金陵,南唐朝野震动,一片恐慌。谁都知道,新兴的大宋兵锋正盛,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富庶但孱弱的南唐。
已成年的南唐国主(幼主)和掌权的周宗,面对压境的宋军,束手无策。求和?纳贡?还是拼死一战?
就在这人心惶惶之际,周娥皇向父亲周宗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主动归降。
“父亲,南唐气数已尽,负隅顽抗,只会让江南生灵涂炭。九重乃雄主,并非嗜杀之人。若我们主动献土归顺,不仅能保全宗庙百姓,或许还能为周家,为父亲,谋得在新朝的立足之地。”周娥皇冷静地分析道,“况且……女儿与宋太祖,有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