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艾颐转头看见许应麟,他穿着件浅灰色的风衣,胳膊上的纱布换了新的,带着两个商会的伙计,扛着几箱器材。他走进来,目光先落在艾颐身上,见她眼里有泪光,又笑着移开视线,对众人说:“商会那边凑了些新的摄像机零件和胶片,还有吃食,大家忙完了就在这儿吃午饭,别客气。”
柳玉茹看着许应麟胳膊上的纱布,点了点头:“许会长倒是个护着人的,昨天听说你为了护着丫头,胳膊都被划了?”
许应麟笑了笑,走到艾颐身边,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空了的豆浆杯:“小事,护着该护的人,值得。”他的声音不高,却正好让艾颐听见,她抬头看他,正好撞进他温柔的眼神里,脸上不由得热了热。
接下来的一上午,片场里一派忙碌景象。柳玉茹带着几个会木工的艺人修补布景,程曼丽领着人调试新的摄像机,年轻演员们忙着搬器材、挂灯布,连评弹名家都拿起扫帚,帮忙打扫角落的灰尘。许应麟没闲着,一会儿帮着扶灯架,一会儿给大家递水,胳膊上的纱布偶尔被碰到,他也只是皱皱眉,从没说过一句疼。
艾颐穿梭在人群中,一会儿帮柳玉茹递刨子,一会儿帮程曼丽核对胶片型号,忙得脚不沾地,心里满是暖意。春日的阳光渐渐升高,透过樱花树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每个人的身上,落在修好的灯架上,落在重新搭起来的“码头”布景上,像是给这片曾经狼狈的片场,镀上了一层希望的光。
中午的时候,大家围坐在片场的空地上,吃着许应麟让护卫准备的包子和粥,有说有笑。柳玉茹给艾颐夹了个菜包,说:“丫头,你那部《浦江潮》,要是需要人搭戏,尽管跟我说,我这老婆子虽说多年没上镜,但功底还在,演个工人的母亲没问题。”
程曼丽也凑过来:“颐姐,我也能来!就算是演个小角色也行,我想看看那些工人怎么跟走私犯斗,也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其他艺人也纷纷附和,有的说可以帮忙联系场地,有的说可以帮忙宣传,连场务老邱都拍着胸脯说:“艾导,以后片场的安全你放心,我跟几个兄弟商量好了,晚上轮流在这儿守着,绝不让那些特务再进来捣乱!”
艾颐看着眼前热热闹闹的一群人,嘴里咬着包子,忽然觉得眼眶又湿了。她放下手里的粥碗,站起身,对着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真的谢谢你们。我艾颐没什么能报答的,只能保证,我一定会认真拍好《浦江潮》,拍出让大家骄傲的戏,拍出咱们沪上人的骨气,拍出咱们国人的底气!”
她的声音不算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许应麟看着她挺直的背影,眼里满是欣赏,他悄悄站起身,走到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我陪着你。”
艾颐转头看他,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上,把他的眉眼衬得格外温柔。她笑了笑,点了点头。
远处的黄浦江上传来轮船的汽笛声,伴着春风里飘来的樱花香,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片场里。艾颐知道,接下来的路或许还会有风浪,R军特务不会善罢甘休,《浦江潮》的拍摄也不会一帆风顺,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身边,有这么多并肩作战的人,有这么一个始终护着她的人。
春日的暖阳下,重新搭好的“码头”布景立在那里,像是在等待着新的故事开场。而艾颐手里,紧紧攥着柳玉茹刚才给她的一块小木牌,上面刻着“同舟”两个字,是柳玉茹用修灯架剩下的木料刻的,字里行间,满是沉甸甸的心意。
她知道,这不仅是一块木牌,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属于沪上艺人的,同舟共济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