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让接过报纸一看,头版右下角果然有篇——标题是“《沪上春梦》续作将开机,傅阮情侣档引期待”。他笑着把报纸递给众人:“这消息倒是传得快,我昨天才跟几家戏院的老板提了句开机时间,今天就上报纸了。”
“何止是上报纸?”于易初忽然指着窗外,“你们看街对面,‘明华大戏院’旁的招牌都换了,上面写着‘预定《海上秋歌》首映场’呢!”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街对面那栋欧式风格的建筑上,巨大的木质招牌被工人缓缓吊起,红底黄字的“预定《海上秋歌》首映场”几个字格外醒目。楼下已经围了不少人,有戏院的工作人员在发传单,还有几个穿西装的男人围着戏院经理,看那样子,像是在争排期。
“这才刚放出消息,就这么热闹了?”阮汀筠有些惊讶,她想起前几年拍《沪上春梦》时,开机前几乎没什么人关注,直到首映出来才有了热度。
傅千澜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捏了捏她的掌心:“不一样。《沪上春梦》讲的更倾向儿女情长,可《海上秋歌》讲的是家国大义。现在停战协议刚签,大家心里都憋着股劲,这戏,可写到大家心坎里了。”
正说着,门口又进来几个记者,手里举着相机,一看见傅千澜和阮汀筠,立刻围了过来。张让连忙起身挡在前面:“各位记者朋友,开机仪式定在下周三,在龙华片场,到时候欢迎大家来采访。今天只是朋友间的小聚,就先别拍照了,好不好?”
记者们虽然有些遗憾,但也知道不能逼得太紧,纷纷收起相机,转而问起了剧本的细节:“张导,听说这戏里有‘抗R货’的情节,是真的吗?”“傅先生,您这次演的沈聿安,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和您之前演的贵公子不一样吧?”“阮小姐,您和傅先生第一次演情侣,会不会有压力?”
阮汀筠被问得有些紧张,傅千澜悄悄把她护在身后,笑着回答:“沈聿安是个留洋回来的工程师,他帮元萱改进工厂的机器,一起抵制R货,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至于和汀筠演情侣——”他转头看了阮汀筠一眼,眼底满是温柔,“和她合作,从来都没有压力,只有安心。”
这话一出,记者们立刻炸开了锅,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写着,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艾颐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忽然对张让说:“看来,咱们这戏不用愁票房了。”
张让笑着点头,目光扫过窗外——街面上,几个穿学生装的姑娘举着“支持国货”的小旗子,正沿着霞飞路往前走。街角的修车铺里,老板正把挂在墙上的R国产自行车挪到角落,换上了“沪上制造”的牌子;就连卖糖粥的小贩,都在吆喝声里加了句“用的是咱们锡城的糯米,绝无其他添加”。
暖融融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落在剧本的“海上秋歌”四个字上,像是给这四个字镀上了一层金边。张让忽然觉得,这个春天,不止是梧桐树发了芽,沪上的人心,也跟着活了过来。
“下周开机仪式,咱们得好好准备。”张让看着众人,语气里满是期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咱们拍的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曲属于沪上、属于国人的‘歌’”
咖啡馆外,风还在吹着,梧桐叶沙沙作响,夹杂着报童的吆喝声、黄包车的铜铃声,还有远处传来的汽笛声。
艾颐点了点头,看着身侧的认真标记剧本的于易初,和对面靠在傅千澜身边的阮汀筠,微微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