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七世缘:清宫劫与时空归 > 第319章 丝路传情,同心续章

第319章 丝路传情,同心续章(2 / 2)

祝英台轻声应和,指尖轻轻划过“时光屏障”,仿佛能触到幼苗的叶片:“从两人的‘同心’坚守,到一国的‘同心’治国,再到全球的‘同心’共生,这份信念就像海棠的生长——先扎根,再抽枝,后开花,每一个阶段都在拓展边界,却始终保持着‘真诚与守护’的内核。我们虽已化作时光中的身影,无法亲身参与这一切,却能清晰感受到这份信念的温度与力量,而这份‘被铭记、被延续’的温暖,便是永恒。”

傍晚时分,陈棠安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手机便响起了视频通话的铃声,屏幕上显示着“阿米娜(撒马尔罕)”的名字。她连忙接通,屏幕上立刻出现阿米娜熟悉的笑脸——她依旧戴着那顶绣着海棠花的白色头巾,身后是撒马尔罕的丝路古城墙,城墙下围满了当地民众,几株刚栽下的丝路海棠幼苗立在城墙边,幼苗上系着红色的“同心”丝带。

“棠安,你快看!”阿米娜兴奋地转动手机镜头,展示着热闹的场景,“今天我们组织了‘丝路海棠种植仪式’,撒马尔罕的百姓都来帮忙了——老人教孩子如何培土,年轻人帮着搬运幼苗,连市长都亲自来了,还为幼苗浇了第一桶水。大家都称这海棠为‘友谊之花’,说它是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友谊的新见证。”

镜头转向一群孩子,他们穿着传统的乌兹别克斯坦服饰,手拉手围着海棠幼苗唱歌,歌声清澈而真挚,虽听不懂歌词,却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悦。“我们还计划在古城墙下打造‘丝路海棠园’,”阿米娜的声音带着期待,“每一株海棠旁都会立一块小木牌,木牌上用中乌双语写着捐赠者的名字与‘同心’寄语——有中国工程师的‘愿草原与古城同心’,有乌兹别克斯坦教师的‘愿孩子与知识同心’,还有两国学生的‘愿我们与未来同心’。等明年花期到来,这里会成为撒马尔罕最热闹的地方,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丝路‘同心’的温暖。”

陈棠安看着屏幕中热闹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转头望向窗外,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同心文化园的老海棠树染成金红色,树影与“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温暖的画面。远处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星光连成一片,像一条跨越大陆的光带,将“同心”的光芒洒向每一个角落。

“时空观景台”上,四道身影静静望着这跨越时空的“同心”盛景。雍正轻轻握住英台的手,两人的目光中满是欣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视一笑,眼中带着对“传承”的释然。虽隔着千年时光,四人心底的“同心”信念却在此刻产生强烈共鸣,化作一道柔和的光,笼罩着“时光屏障”那头的基因库,笼罩着丝路沿线的每一株海棠幼苗,也笼罩着每一个为“同心”付出的平凡人。

夜色渐深,陈棠安回到办公室,从抽屉里取出苏同心留下的旧相册。她轻轻翻开相册最后一页,将白天拍摄的“基因丝路”展柜照片、“丝路同心1号”幼苗照片,以及阿米娜发来的撒马尔罕种植仪式照片,小心翼翼地贴在上面。相册的纸张已有些泛黄,新照片的色彩却格外鲜亮,新旧影像在书页间交融,像将三百年的“同心”传承,都定格在了这一本小小的相册里。

她轻轻合上相册,目光望向窗外的老海棠树。月光下,老海棠树的枝干静静伫立,枝头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陈棠安心中忽然明白:英台与雍正帝种下的,不仅是雍亲王府的那棵海棠树,更是“护民同心”的治国初心;梁山伯与祝英台守护的,不仅是两人的爱情,更是“纯粹坚守”的信念内核;而自己与无数“同心使者”正在做的,便是将这份初心与内核,通过科技与行动,沿丝路传递,向全球扩散。

这颗跨越千年的“同心”种子,早已在时光中生根发芽,沿丝路绽放,终将在寰宇间长成一片茂密的“同心森林”,终将在寰宇间长成一片茂密的“同心森林”,让每一个角落都能听见海棠花开的声音,都能感受到“同心”带来的温暖与力量。

深夜的“时空观景台”上,云雾渐渐散去,露出远方璀璨的星河。雍正望着星河,轻声说道:“当年朕批阅奏折至深夜,常抬头望星空,盼着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如今看到这跨越时空的‘同心’盛景,总算不负当年的初心。”

英台靠在他身侧,手中的虚影海棠在星光下泛着微光:“这星河多像‘同心’的传承,一颗星点亮另一颗星,最终汇成一片光海。我们只是其中一颗星,却能照亮后来者的路,这便足够了。”

梁山伯走到观景台边缘,望着下方灯火通明的同心文化园,手中的折扇轻轻展开,扇面上的海棠与星空相映:“我们当年虽未能相守一生,却以‘同心’留下传说;如今看到‘同心’能跨越国界、穿越时光,比任何结局都圆满。”

祝英台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温柔:“是啊,从书院的海棠,到清朝的帝后植棠,再到如今的全球‘同心’,我们的故事早已融入‘同心’的传承,成为永恒的一部分。”

四道身影并肩而立,目光一同望向远方。星光下,同心文化园的老海棠树与“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灯光连成一片,丝路沿线国家的灯火如珍珠般串联,形成一条跨越大陆的“同心光带”。这一刻,时光仿佛不再流转,千年的距离化为乌有,唯有“同心”的信念,在星河下熠熠生辉。

次日清晨,陈棠安早早来到育苗温室。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丝路同心1号”幼苗上,泛金的叶片愈发鲜亮。她轻轻拿起一株幼苗,仔细观察根系的生长情况,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时,林晓棠拿着一份文件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棠安姐!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函件,希望与我们合作,将‘丝路同心1号’推广到更多丝路沿线国家,用于生态修复与文化交流!”

陈棠安接过文件,指尖划过“促进全球生态与文化和谐发展”的字样,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她抬头望向窗外,老海棠树的枝叶在晨光中舒展,仿佛在为她加油鼓劲。“好,我们立刻回复,全力配合合作。”她的声音坚定,“要让‘丝路同心1号’不仅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成为生态保护的卫士,让‘同心’的信念,在绿水青山间延续。”

一周后,“丝路同心1号”幼苗启程运往丝路沿线国家。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工作人员将幼苗种在古城墙下,与唐代的海棠古树相邻;在撒马尔罕的丝路遗址,阿米娜带领民众为幼苗培土,古城墙的投影将“丝路同心”的字样映在夜空中;在德黑兰的波斯花园,穆罕默德与中国科研人员一起,为“丝路同心1号”与千年“帝王海棠”搭建保护栏,让新老海棠共同生长。

陈棠安收到来自各国的反馈照片:西安的幼苗抽出了新枝,撒马尔罕的幼苗开出了第一朵淡紫色的花,德黑兰的幼苗与“帝王海棠”的枝叶轻轻触碰。她将这些照片一一贴进苏同心的旧相册,在每一张照片旁写下简短的备注,记录下“丝路同心1号”在世界各地的成长轨迹。

这日傍晚,陈棠安再次来到老海棠树下。夕阳西下,将树影拉得很长。她轻轻抚摸着树干,仿佛能感受到历代传承者的温度——英台的温柔、雍正的坚定、苏同心的执着、林棠棠的无私,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纯粹。她知道,自己只是“同心”传承中的一环,却肩负着将这份信念传递下去的使命。

远处,“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灯光渐渐亮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陈棠安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相信,随着“丝路同心1号”在世界各地绽放,“同心”的信念会被更多人知晓、践行,终有一天,寰宇同心的愿景会实现,而这一切的起点,永远是那棵在雍亲王府种下的海棠树,是那份跨越七世、从未改变的“护亲护民,同心相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