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知识的传播(2 / 2)

安东尼奥带来了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单筒),邀请老翰林们观看远处。一位老翰林凑上去一看,吓得差点把望远镜扔出去——“妖物!此物竟能将远处之物拉至眼前?!莫非是千里眼?”

而当安东尼奥试图解释“地圆说”,并拿出一个绘制在球体上的地图时,更是引发了轩然大波。

“荒谬!天圆地方,乃圣人之训!人若居于球上,另一侧之人岂非倒悬?何以立足?”一位老翰林气得胡子直抖,几乎要拂袖而去。

安东尼奥急得抓耳挠腮,试图用船只在海平面消失来解释,奈何双方基本的世界观差异太大,沟通起来简直是鸡同鸭讲。

苏晚晚在窗外听得直拍额头。“我的妈呀,世界观冲突来了!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清的!”

就在这时,小太子萧宸看着那个地球仪,忽然奶声奶气地开口:“父皇,母后,那个球球好像宸儿吃的汤圆哦!是不是滚到哪里都不会掉下去?”

童稚的话语让紧张的气氛稍缓。苏晚晚趁机把儿子抱起来,对着里面扬声道:“诸位先生,学术之争,贵在求证。是方是圆,待我朝海运司船只航行万里,自有分晓。何必急于一时?”

她这话,既给了双方台阶下,又将问题引向了未来的实践验证。

萧景玄也适时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格物之道,在于求真。海外之说,虽与我朝旧论相悖,亦不可全然斥之为虚妄。可存疑,待考。”

皇帝发了话,老翰林们自然不敢再多言,但看向地球仪的眼神,依旧充满了怀疑。而安东尼奥则对这位年轻帝王的开明感到十分惊讶。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学术交流,一些更“接地气”的知识,也在悄然传播。

比如,安东尼奥随口提到他们用一种从某种树上提取的“橡胶”汁液,可以擦拭铅笔字迹(橡皮擦的雏形)。说着无心,听者有意。苏晚晚立刻眼睛一亮!“橡胶!这可是好东西!密封、减震、轮胎……未来工业的血液啊!必须搞到手!”

她又听说弗朗基人会用一种叫“奎宁”的树皮治疗一种可怕的寒热症(疟疾),更是记在了心里。“金鸡纳霜!这可是救命的神药!”

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苏晚晚这个“信息接收放大器”,很快就被整理、记录,并被她以“海外奇闻异事”或“可能有用之物”的名义,塞给了将作院和太医院,要求他们“酌情研究”。

于是,将作院的工匠们开始对着“橡胶树”的模糊描述抓耳挠腮;太医院的太医们则对“奎宁”将信将疑,但还是本着严谨的态度,开始查阅古籍,试图寻找类似的药性记载……

知识的传播,并非总是和风细雨,有时也伴随着误解和冲突。但无论如何,来自海外的新思想、新事物,已经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渗入景朝这片古老的土地。它们与固有的知识体系碰撞、摩擦,有的被排斥,有的被吸收,有的则在悄然孕育着未来的变革。

回宫的路上,小太子萧宸还在兴奋地问个不停:“母后,我们住的地方真的是个球吗?那球

苏晚晚耐心地(用她能理解的方式)解释着,而萧景玄则沉默地走在旁边,听着母子俩的对话,看着远处巍峨的宫墙,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开始,就无法回头了。这个世界,远比他所知的要广阔和复杂。而他的帝国,正站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

幸运的是,他身边有她。这个总能带来混乱,却也总能带来惊喜和无限可能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