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天机地脉道 > 第85章 临:元,亨,利,贞

第85章 临:元,亨,利,贞(2 / 2)

\"戒盛\":未雨绸缪像个胆小鬼

\"戒盛\"之道呢,说白了就是咱们老祖宗常说的\"未雨绸缪\",不过在有些人看来,这简直就是杞人忧天,像个胆小鬼。圣人偏偏就在\"方盛\"的时候开始\"虑衰\",这思维方式啊,就像一个人刚买了双崭新锃亮的名牌皮鞋,别人都在羡慕的时候,他却蹲下来研究鞋底什么时候会磨破,鞋帮会什么时候开裂,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强迫症\"?可您还别说,这看似多余的担心,恰恰是大智慧所在——要在自己最强大的时候主动给自己砌一道防火墙,防止自满和放纵的洪水冲垮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根基。要是等颓势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汹涌而来,再手忙脚乱地想着补救,那就跟成语\"亡羊补牢\"说的差不多,虽然不算太晚,但损失可就大了去了,效果嘛,就像往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扔了一颗小石子,连个像样的浪花都溅不起来。

北宋哲学家张载在《西铭》里说得好:\"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这话说得多通透!顺境是老天爷给的恩赐,逆境是老天爷给的考验,而\"戒盛\"啊,就是要让我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别等忧戚这个不速之客像讨债似的找上门来,才后悔当初没早做准备。我想起清朝康熙皇帝,那可是开创了\"康乾盛世\"的主儿,可他晚年在《康熙遗诏》里还不忘告诫子孙:\"生平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今臣邻奏请立储分理,此乃虑朕有猝然之变也。死生常理,朕所不讳...\"这份在盛世中依然保持的危机感,不正是\"戒盛\"智慧的最佳实践嘛!反观历史上多少帝王,在功业鼎盛之时就忘乎所以,把\"戒盛\"二字抛到九霄云外,结果呢?就像爬梯子爬到顶端突然踩空,摔得粉身碎骨,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上那些\"戒盛\"失败的笑话

要说历史上\"戒盛\"失败的例子,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帝王翻车图鉴\"。《彖传》这个爱唠叨的老太婆早就看不下去了,痛心疾首地批评当时的人:\"富而多骄,为安乐而坏纲纪,忘祸乱而任小人奸邪\"。您还别不信,咱们掰开揉碎了说几个典型。先说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那是何等辉煌啊,就像夜空中最耀眼的星星,光芒万丈,\"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这首《忆昔》把当时的繁荣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这位李三郎倒好,自从得了杨贵妃这个\"红颜知己\",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沉迷于\"霓裳羽衣舞\"的温柔乡,搞出个\"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唐局面,把祖宗留下的纲纪搞得乱七八糟,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佞小人趁机把持朝政。结果呢?\"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的叛军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繁花似锦的盛唐气象吹得七零八落,\"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再说说北宋末年,那更是让人扼腕叹息。宋徽宗赵佶这位\"艺术家皇帝\",和他那帮大臣在繁华的汴梁城里,就像一群掉进蜜罐里的苍蝇,整天沉醉于\"丰亨豫大\"的奢靡生活。您瞅瞅《清明上河图》里画的,那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简直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大都市。可他们倒好,把北方虎视眈眈的金兵忘得一干二净,还一门心思地搞\"花石纲\",搜刮民脂民膏,任用蔡京、童贯等\"六贼\"奸佞小人,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最后呢?\"靖康之耻\"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大宋君臣的脸上,把好好的锦绣山河打得破碎不堪,连皇帝都成了阶下囚,这难道不是\"衰而后戒,无及也\"的活生生的例子吗?简直就是历史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还有明朝的万历皇帝,早期在张居正辅佐下还能开创\"万历中兴\",可后来竟然三十年不上朝,导致朝政荒废,党争四起,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定时炸弹。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戒盛\"这根弦啊,啥时候都不能松,一松就出大事!

刚中与教思:临道实践的搞笑双翼

临道要想真正达到\"大亨以正\"的理想境界,光靠警惕衰亡还不够,还得靠\"刚中而应\"这块核心基石。您想想,君子内在有刚健中正之德,就像身上装了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超级能量包,无论遇到啥困难都能迎难而上;施政举措呢,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能把四方贤能都吸过来帮忙,这事业能不成功吗?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刚中\"可不是那种脾气暴躁的专制独裁,动不动就拍桌子瞪眼,那叫刚愎自用,不叫刚健中正。真正的\"刚中\",是《象传》说的\"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既要教育引导百姓,又要包容保护百姓,这才是领导者的真本事。就像咱们现在常说的\"恩威并施\",不过《临》卦把这道理讲得更透彻:\"刚\"是原则,\"中\"是方法,\"应\"是效果,三者缺一不可。

\"教思无穷\":像个碎嘴子老师

\"教思无穷\"这四个字,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这简直就是要开启民智,是个永无止境的大工程。您看那卦象中泽水滋养大地,君子教化启迪万民,这个过程啊,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碎嘴子老师,整天在学生耳边唠唠叨叨,生怕学生学不会、记不住。说到这里,孔子这位\"万世师表\"就不得不提了,他可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孔老夫子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从山东曲阜跑到卫国、陈国、楚国,周游列国十四年,吃了多少苦头?可他愣是没放弃,走到哪儿就把教育事业推广到哪儿。他教化学生可不是像往瓶子里灌东西一样生硬死板,而是像个高明的厨师,根据不同的食材做出不同的菜肴,这就是着名的\"因材施教\"。您看他对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颜回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对不同性格的学生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教育智慧,放到今天都不过时!

南宋大儒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也是为了把\"教思\"这玩意儿融入到个体生命的提升和社会秩序的构建中。您瞅瞅他那学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教\"可不是封建礼教的糟粕,而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他还强调\"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就像往一锅汤里加了各种调料,让这锅\"教思\"的汤变得更加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明朝的王阳明更厉害,直接搞\"知行合一\",主张\"致良知\",把教化的重点从书本知识转向内心道德的觉醒,这可真是把\"教思无穷\"发挥到了极致。您说这些古代的教育家,是不是都像个碎嘴子老师?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碎嘴子\",咱们中华传统文化才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教思\"的力量,可真是无穷无尽啊!

\"容保民无疆\":像个超级保姆

\"容保民无疆\",听着就大气!这其实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仁政胸怀,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容\"就像大地一样,能包容万物,不管是参天大树还是路边小草,不管是奇花异草还是荆棘毒藤,都能在它身上找到生存的空间。\"保\"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保护和生机,就像个全天候待命的超级保姆,啥事儿都替你想到了,啥困难都帮你解决了。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政理想,那就是\"保民\"精神的最高境界。您想啊,如果每个统治者都能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天下老人,像爱护自己孩子一样爱护天下儿童,那社会不就和谐了吗?可历史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统治者,又有几个呢?

唐太宗李世民可算是深谙\"容保民无疆\"之道的高手,他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总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道理,把老百姓比作水,把统治者比作舟,这比喻多形象啊!他就像个虚心的小学生,整天把魏徵等谏官的批评意见当成宝贝,即使气得吹胡子瞪眼,也舍不得杀掉这些\"乌鸦嘴\"。他推行均田制,让老百姓有田种;轻徭薄赋,让老百姓能喘口气;完善科举制度,让寒门子弟有上升通道。结果呢?\"贞观之治\"就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把大唐的太平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四夷来朝,八方进贡,这生动地诠释了\"容保\"的力量能把盛世根基打得多么牢固。反观有些统治者,把老百姓当成榨取利益的工具,动不动就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这不是活该吗?所以说,\"容保民无疆\"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治国良方,就像超级保姆对孩子的关爱,只有真心付出,才能收获感恩和回报。

总之,临卦之智就像泽水映照大地,既告诉我们要跟老百姓亲近,打成一片,又藏着盛衰转化的深奥道理,就像一个外表普通、内里却装满金银财宝的神秘盒子。真正会当领导的人,得有\"刚中\"的德性根基,就像练武之人要有深厚的内功;在事业像太阳升起来一样光芒万丈的时候,就能看出\"八月有凶\"的潜在危机,用\"戒盛\"的智慧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只有同时做好\"教思无穷\"的开启民智工作和\"容保民无疆\"的仁政大事,就像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在戒惧和进取之间找到完美平衡,才能像大地稳稳地承载泽水一样,滋养万物,让国家长治久安,达到那传说中的\"元亨利贞\"至境。这华夏文明啊,就像一盏穿越了三千年时光尘埃的古老明灯,虽然灯油换了一茬又一茬,灯芯烧了一根又一根,可至今仍然亮堂,还能给我们照亮前行的路。也不知道这灯油是啥做的,咋就这么耐用呢!其实啊,这灯油就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这灯芯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守护,只要这两样在,这盏文明之灯就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