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天机地脉道 > 第60章 天火同人卦象解

第60章 天火同人卦象解(1 / 2)

天火同人卦象解

此卦刘文龙在外求官,卜得之,果衣锦还乡。

图中:

人捧文书上有心字,人张弓,射山上, 一 鹿饮水, 一 溪。

游鱼从水之课 二人分金之象

天地不交则否,上下相同则同。遇否之世,必与人同力方能渡过。故次否也。以象言,天 之性在上,火之性炎上与天同,故为同人。以卦体言,五为君位乾主,二为离位,阴柔居二爻 上下相同之义,天性刚健,火性明耀,即外健内明之象,吾人外刚健,内明道,则成天火同人, 此为大同之道。

卦图象解

一 、人捧文书上有心字:得民心之象,同心协力之象。寜姓。

二、人张弓射山上:高中金榜。张姓人氏。

三、一鹿饮水:财禄滚滚而来。亦在野之贤人。

四、一溪:平和安静状。

五、鹿之性,动则敏,静则顺,此刚健人之性,世间但闻虎食人,未闻鹿食人。

嘿哟,咱今儿来瞧瞧这天火同人卦象解,好家伙,它那可是把人文精神跟社会治理之道来了个深度捆绑,就像把花生和巧克力硬塞一块儿,还说这是绝配呢!说起来这《周易》六十四卦里头,\"同人\"卦算得上是个特别的存在。它那乾上离下的卦象结构,乾为天为阳,离为火为明,象征着\"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的哲学境界。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从高校的国学院到街头的算命摊,从企业高管的决策参考到地方政府的文化工程,都能看到传统卦象被赋予新解释的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需求,也暗含着现代社会寻找文化根脉的集体心理。当我们把\"同人\"卦从故纸堆里翻出来,试图用它来解读当代社会治理图谱时,就像拿着古代的星图对照现代的天文观测数据——有些星座依然明亮,有些则需要重新划定边界,更有些所谓的对应关系,或许只是我们强加给古人的现代思维投影。这种古今对话究竟是智慧的传承,还是牵强的比附?这就得从卦象的具体解读说起了。

人文精神的“神奇具象”

先看这人文精神的具象表达。啥叫“文书捧心”?翻开清代李光地的《周易折中》,对同人卦六二爻“同人于宗”的解释里,确实有“文明内蕴”的说法,但所谓“人捧文书上有心字”的图像阐释,更多见于民间术数的卦象图解。这类产生于明清时期的视觉符号,本是为了方便不识字的民众理解卦义,却被现代解读硬生生拔高到“揭示社会治理以民为本”的理论高度。咱们得承认,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里,“民本”思想确实源远流长,从《尚书》“民惟邦本”到孟子“民为贵”,形成了完整的思想谱系。但硬要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参考了同人卦的“文书捧心”,那就有点儿关公战秦琼的意思了——范仲淹生活在北宋,而这类卦象图解最早出现在明代的《断易天机》。

再说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写照。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主导“庆历新政”时,面对的是北宋中期“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的严峻现实。他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的整顿吏治、加强军备、发展生产等十项改革措施,其思想根源是儒家的经世致用传统,而非什么卦象启示。当时的改革派官员如欧阳修、富弼等,都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饱学之士,他们的政治理念建立在对《论语》《孟子》等经典的深刻理解之上。至于张居正推行考成法,那更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制度创新,其核心是“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通过严密的绩效考核来整顿官僚体系。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推行改革时依靠的是皇权支持和法家的治理手段,若说他“按民心向背来”制定政策,恐怕难以解释其“夺情”事件中不顾士大夫舆论的强硬态度。把这些历史人物的政治实践都往卦象上套,就像给古代名人强行安排现代职业,看似有趣,实则偏离了历史真实。

还有那“弓射山岳”对应古代科举制度,这想象力就更丰富了。唐代科举确实留下不少佳话,比如王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雁塔题名,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宦海沉浮。但唐代科举的科目设置、录取标准、社会影响,都是复杂的历史存在,绝非一个“弓射山岳”的意象所能概括。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时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彀”指的是弓箭的射程范围,后人据此引申出科举制度如同“弓射英雄”,倒还算有点文字游戏的意味。可硬要说宋代王安石变法的“贡举新制”是对这意象的实践,就有点牵强了。王安石改革科举,核心是废除诗赋取士,改试经义策论,目的是选拔能经世致用的人才,这是基于对北宋积贫积弱现实的深刻反思,而非对某种卦象意象的呼应。

更离谱的是,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居然还能从这儿找到历史回响。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260万,录用比例达到70:1,这种激烈的人才选拔竞争,与古代科举确有功能性的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制度设计、价值取向、社会功能上有着本质区别:科举制度服务于皇权专制,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现代公务员考试则是服务于民主法治国家的治理需求,考察内容包括行测、申论等现代知识体系。把这种制度演进说成是卦象的“历史回响”,就像说当代航天技术继承了古代万户飞天的思路——虽有形式上的相似,却无实质上的传承。这种比附与其说是文化智慧,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滥用,它模糊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逻辑,也消解了现代制度创新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