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天机地脉道 > 第58章 天地否初六、六二、六三爻辞

第58章 天地否初六、六二、六三爻辞(1 / 2)

天地否初六、六二、六三爻辞

初六:拔茅如,以其汇, 贞吉,亨。

否之在最下者,为君子也。因否而不能进 者,君子也。处否而能进者,小人也。因在下 位,又贞固其节志,同类而聚,虽不进升,但 亦吉矣。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君子处否时而居下位,冀得同类而进,如 遇小人,则坚守其节,但心仍在天下。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二本阴爻位,今阴柔居之,以小人而言, 其心所包容的,皆承顺上位之意,以求本身之 利,此小人之吉。大人处否,则以道之阳刚自 勉,绝不枉屈正道,奉承上位,虽身处否,但 道仍亨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处否而守其正节,乃为大人,不与小人同 乱为群体,形虽否,但其道吉,此道必大。

六三:包羞。

不中不正之人居否之时,位居相位,不能 守道安命,极尽小人之能事,每日谋虑邪事, 无所不包,此羞耻之大也。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居否时,所为邪吝,羞于公正,居此相位 而不适,此不可以为正道。

当我们展开《周易》这部承载着三千年中华文明智慧的宝典,否卦初六、六二、六三爻辞如同被时光尘封的锦囊,一旦开启便释放出震撼人心的哲学力量。这不仅是古人对宇宙人生的深邃洞察,更是一面映照古今社会变迁的明镜。在那个龟甲灼烧、蓍草翻飞的年代,先哲们将对治乱兴衰的观察凝练为爻象符号,而今天,当我们用现代社会学的显微镜和历史学的望远镜重新审视这些古老文字,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从西周到清末,从朝堂到市井,无数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都在演绎着否卦三爻的深刻哲理;而在算法横行、信息爆炸的当代,这些古老智慧更像是指引我们穿越道德迷雾的北斗七星。

初六:拔茅贞吉——君子在否世的\"神操作\"

初六爻\"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的爻辞,恰似一幅描绘乱世清流的工笔画。阴爻居阳位的爻象,在周易象数体系中本属\"不当位\",如同士人怀揣经天纬地之才却身处礼崩乐坏之世。这里的\"否闭之世\"并非简单的政治黑暗,而是指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崩塌——当白起在长平坑杀四十万降卒时,当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构陷忠良时,当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导致官僚系统瘫痪时,都是典型的\"否世\"。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才更能彰显君子\"贞吉\"的可贵。

\"拔茅茹\"的意象堪称神来之笔。古人发现茅草根系相连,拔除一株便会带出一片,这种植物特性被赋予深刻的社会学含义。东汉党锢之祸中,李膺、陈蕃等名士虽然被宦官集团残酷镇压,但他们\"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的气节,如同深扎大地的茅根,虽经狂风暴雨却顽强相连。北宋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邓州,依然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欧阳修、富弼等改革派虽散居各地,却通过书信往来、学术传承维系着士大夫的精神共同体,恰如\"拔茅茹,以其汇\"的生动写照。这种群体坚守不同于结党营私,后者是基于利益交换的暂时勾结,前者则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上的精神同盟。

\"贞吉,亨\"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周易》特有的生存智慧。在否塞之世坚守正道(贞)看似自讨苦吃,实则是实现通达(亨)的必由之路。春秋时期的管仲堪称典范,他曾因公子纠失败而被囚禁,却能坚守\"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政治理想,最终通过\"尊王攘夷\"的策略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这种\"处否而能贞\"的智慧,在王阳明龙场悟道中得到现代性转化——当这位明代大儒被贬贵州龙场,面对瘴疠、野兽和当地土着的威胁,他没有放弃儒家信仰,反而在山洞中格物致知,最终创立\"心学\"体系,其\"知行合一\"的理念至今仍影响着东亚文化圈。

爻辞中的\"志在君\"需要穿透历史迷雾来理解。这里的\"君\"绝非愚忠的对象,而是\"道统\"的象征。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当他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时,所坚守的正是这种超越具体王朝的\"君道\"理想。明代方孝孺冒死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诛十族而不改其志,这种看似迂腐的固执,实则是对儒家政治伦理的终极扞卫。在现代语境中,这转化为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公共利益的担当,正如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志在君\"的现代表达。

六二:包承之辩——小人与大人的\"价值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