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天机地脉道 > 第54章 地天泰初九、九二、九三爻辞

第54章 地天泰初九、九二、九三爻辞(1 / 2)

地天泰初九、九二、九三爻辞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刚明之才,居于下位,遇泰之时,志而上 进,遇同志而行同道,因同类而进,吉。凡君一 子小人都须赖同类以助,未有人能独立而不须朋类之助。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同类相聚,如拔茅之根相章连同欲上进。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九二为将位,以刚明之才,五为柔顺而得 君位,上下之专信建立,此位乃治泰者,故治 泰之道,主将位而能包荒,如人情放肆所为, 则政令缓,法度废弛,治此之道,必有包含荒 秽之量,详密施政,去其弊端,则人安之。处 泰之道,人之常情习于久安,惰于因循,不敢 变更,用冯河,乃奋发改革之意,虽至小至微 之事亦不可遗漏,自古立法治事,牵于人情, 卒不能行者多矣。如禁奢侈则害近戚,限田宅, 则防碍贵族之家,此治泰之难。遇治泰,须禀 持公正之态度,即中行意。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有包含荒秽之量,又配合中行之德,其道 则明显光大。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 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三居诸阳之上,乃泰之盛时。圣人为之戒, 在下者必升,居上者必降,泰久而必否,故戒 之。故当此时,不敢安逸,居安思危,则无灾。 故处泰之道须能坚贞,可常保泰。自古以来隆 盛皆因内失道而丧败下来。

象曰:无不复,天地际也。

阳降于下,必复上,阴升于上,必复下, 此示人明天地交泰之道不常存之理也,圣人戒 之。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周易·泰卦》初九爻以\"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开篇,这句看似简单的自然现象描述,实则蕴含着华夏文明对群体协作最原始的哲学认知。当古人在田埂间拔出连根的茅草时,那相互纠缠的根系(茹)与聚集生长的特性(汇),恰似人类社会发展的隐喻——个体的力量犹如单根茅草般柔弱易折,唯有通过某种无形的\"根系\"联结成整体,方能在生存竞争中获得\"征吉\"的光明前景。这种植根于农耕文明的集体意识,与古希腊城邦文明强调的个体英雄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东西方文明基因中最深刻的分野之一。

追溯中国历史长河,群体协作的智慧在王朝更迭中不断被验证。商汤在鸣条之战前,以\"葛伯仇饷\"为由联合诸侯,其动员三百六十个方国组成的反桀联盟,恰似茅草根系般将分散的政治力量编织成不可阻挡的变革洪流。考古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比\"字频繁出现,正印证了商代\"比邑\"制度下的政治联盟传统。周文王在羑里演易时,将这种联盟策略升华为\"同人于野,利涉大川\"的卦象智慧,其在渭水之滨礼聘姜尚后,通过\"阴修德行善\"争取诸侯拥护,最终形成\"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战略格局。这种\"以其汇\"的政治智慧,在《逸周书》记载的\"大会诸侯于孟津\"事件中达到顶峰——八百诸侯不期而遇的默契,正是群体共识凝聚成的历史合力。

在思想演进的维度,儒家与道家看似对立的主张,实则在群体协作层面达成奇妙共鸣。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孟子发展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战争观,将群体凝聚力提升至制胜要素的高度;道家虽主张\"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但《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的比喻,恰恰揭示了个体在系统中相互成就的辩证关系。这种思想融合在汉代演化为\"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理念,在宋代则体现为程朱理学\"理一分殊\"的宇宙观,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升华为本体论层面的哲学命题。当我们把视线转向现代商业文明,硅谷创投圈盛行的\"团队基因匹配\"理论,本质上是\"以其汇\"的数字化演绎——红杉资本沈南鹏强调的\"投赛道不如投人\",Y bator孵化器的\"批量创业\"模式,都是通过优化群体结构实现创新效能的几何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