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意念选择了【运球训练】。
下一刻,他手中仿佛出现了一个质感真实的虚拟篮球,重量、触感都与真球无异。同时,他前方出现了一个半透明的、由光线勾勒出的人形轮廓,正是【标准肌肉记忆模型】。模型开始演示最基础,却也最完美的体前变向运球动作——重心的高度,脚步的配合,手臂的摆动幅度,手腕的发力,指尖对球的控制,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无比,如同教科书般的精准。
“原来标准的动作是这样的…”陈朔看着那流畅协调、充满节奏感的演示,对比自己之前习惯的动作,立刻发现了不少细微的差别。他之前更多是靠球感和本能,很多细节并不规范。
他学着模型的样子开始运球。刚开始,动作还有些生涩和刻意。
【警告:重心偏高3.2厘米,导致启动速度损失12%。】 系统提示音响起的同时,陈朔感到腿部相关肌肉群传来一阵极其细微的、酥麻的电流感,并不难受,反而像是有只无形的手在轻轻按压、调整,引导着他的身体下意识地微微降低重心。
他调整了一下,继续。
【警告:左手护球动作不规范,肘部外扩角度过大,易被抢断。】 又一道微电流流过他的左臂,帮助他纠正姿势。
【警告:非运球手肩部过度紧张,影响身体协调性。】
【提示:手腕发力过猛,缺乏手指的“粘性”控制。】
……
系统的提示音和微电流纠正几乎不间断地响起。一开始,陈朔有些手忙脚乱,感觉自己浑身都是破绽。这比他想象中要严苛得多!每一个微小的瑕疵,在系统面前都无所遁形。
但他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兴奋。这就是他需要的!精准的反馈,高效的纠正!
他摒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眼睛看着标准模型,身体感受着微电流的引导,大脑不断接收并处理着系统提示。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些最标准、最基础的要领。
在这个没有时间概念的空间里,他不知疲倦地重复着。体前变向、背后运球、转身运球、胯下运球……每一种基础运球技术,他都在系统的“监督”下,进行着成百上千次的重复。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动作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规范、协调、流畅。那种对篮球的控制感,比以前单纯依靠【控球80】的球感要扎实、稳定得多。这是一种从“会”到“精”的蜕变开端。
不知“过了”多久,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连续标准运球动作达成1000次,基础运球熟练度提升。检测到宿主精神专注度下降,建议本次训练结束。现实身体已记录约70%训练效果。】
眼前的模型和虚拟篮球消失。
陈朔的意识回归,发现自己依然躺在酒店的床上,窗外夜色深沉。他看了看时间,现实中仅仅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但他在特训空间里,感觉至少高强度训练了两个半小时!
更让他惊喜的是,虽然身体没有实际运动的酸痛感(系统缓解了疲劳),但一种对运球动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控感,却清晰地保留了下来。他下意识地做了个快速体前变向的手势,感觉无比顺畅。
“太强了…”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了畅快而疲惫的笑容。
这还只是【基础虚拟空间】,还有【镜像对战】和【情景模拟】……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有了这个特训空间,他追赶乃至超越这个世界的强者,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他带着这份满足与期待,沉沉地睡去。明天,还有更多的训练和挑战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