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病毒在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肆虐,当南方的商业网络为筹集物资而高速运转,在广袤而荒凉的西北戈壁深处,代号“东风”的航空航天基地,却呈现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特殊性质、高度保密的要求以及地理上的天然隔绝,在“非典”疫情席卷全国之际,反而成了一座与世隔绝、戒备森严的“安全孤岛”。然而,这种安全,并非安逸,而是以一种近乎极致的封闭和纪律,构筑起的无形壁垒。
疫情的消息,通过加密通讯和内部文件,如同远处的闷雷,传入了这片常年与风沙为伴的土地。基地高层迅速反应,其决策之果断、措施之严厉,远超地方城市。一道最高级别的命令下达:基地即刻起进入“非常时期”封闭管理模式,实施最高等级的防疫管控。
霎时间,这座平日里就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城”,仿佛被罩上了一个无形的、绝对隔离的玻璃罩。
基地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设立了多重检查站,由警卫和医务兵共同值守。所有非必要人员、车辆一律禁止出入,连往常定期运送补给和生活物资的车队,也必须在指定区域进行极其严格的、包括车辆全身喷洒消毒、人员测温、证件核查和轨迹问询在内的程序,且司机不得下车,由基地内部人员穿着防护服进行物资装卸。基地内部,各生活区、科研区、生产区之间也设立了临时关卡,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跨区域流动。
林卫东所在的材料研究所,气氛陡然紧张。所里召开了紧急会议,领导面色凝重地传达了基地党委的决定:“同志们,外面的疫情非常严峻!我们基地,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是国之重器,绝不能出任何闪失!从今天起,所有人必须以战时状态要求自己,严格执行各项防疫规定!确保‘零感染’,确保科研任务进度!”
作为项目骨干,林卫东深刻理解这道命令的分量。他负责的新型高温合金材料项目,关系到下一代航天发动机的关键性能,正处于攻关吃紧的阶段,任何中断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封闭管理下的生活,是另一种形式的“孤岛”体验,甚至比北京林雪他们所经历的更为严苛和规律化。
每天清晨,林卫东和赵庆兰在宿舍区门口,就要接受第一次体温测量,并登记。进入研究所大楼,需要再次测温、消毒。办公室里,大家都戴着口罩,交谈保持着距离。往日里热闹的茶水间,如今也变得冷冷清清,接了水就迅速离开。所有会议,能线上不线下,必须线下召开的,也严格控制人数,拉开座位间距,缩短时间。
食堂取消了堂食,改为分餐制。各部门派人,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手套,用保温箱将一份份打好的饭菜领回办公室或实验室,大家在各自工位上默默进食。往日里食堂那种喧闹的、交流工作和生活的氛围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种为了补充能量而进行的、高效却略显沉闷的例行公事。
“感觉像是回到了更早的年代,一切都要凭票、定时、定点。”一次领饭时,一位老同事低声对林卫东感慨,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林卫东点点头,看着空旷的食堂大厅,消毒水的气味刺鼻:“非常时期,安全第一。我们这里要是破防,影响的可是国家项目。”
科研工作并未因封闭而停止,但节奏和方式受到了巨大影响。许多需要团队协作、面对面讨论的技术难题,现在只能通过内部电话或者有限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效率大打折扣。实验室里,大家尽量错峰使用设备,做完实验立刻彻底消毒。那种随时可以凑到一起看一个数据、争论一个技术路径的便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刻意的、保持距离的谨慎。
林卫东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他要确保团队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每天督促大家测体温、报行程(虽然行程仅限于宿舍到研究所两点一线),关注每个人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他必须带领团队,在种种不便中,持续推进科研进度。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数据,他需要穿着闷热的防护装备,在实验室里独自工作到深夜,只有仪器运行的嗡嗡声与他为伴。
赵庆兰所在的基地子弟学校也早已停课。她没有教学任务,但作为教职工,同样需要遵守基地的严格管理。她主动承担起了更多家庭后勤工作,尽量让林卫东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同时,她也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通过电话和内部网络,默默关注着一些同事家属,特别是那些家有老人孩子、内心焦虑的年轻母亲,给予她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心理疏导和安慰。
“老林,我看小张这几天情绪不太对,他爱人在老家医院工作,他担心得很。”晚上,在安静的宿舍里,赵庆兰对伏案看资料的林卫东说。
林卫东从图纸上抬起头,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我知道。所里也找他谈过话了。这种情况不少,家属在外面的,都揪着心。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守好这里,不出乱子,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他们的儿子林帆,正在外地读大学,也同样处于封闭管理的校园中。一家三口,分散三地,彼此牵挂,却只能通过偶尔能接通的、信号时好时坏的长途电话互报平安。每一次通话,都显得弥足珍贵,言语间充满了克制却又深沉的担忧。
一天傍晚,林卫东独自一人,登上了研究所楼顶的平台。这是被允许的、少数可以短暂“放风”的区域之一。极目远眺,是无边无际、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戈壁滩,天地辽阔,寂静无声。与外界那个被病毒搅得人心惶惶的世界相比,这里仿佛是一片被按下了静音键的异度空间。然而,这寂静之下,是无数像他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为了国家的航天梦想,进行的无声却坚定的坚守。
他想起父亲林瀚章常说的那句话:“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在那里。” 如今,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的“在那里”,就是以这种极端封闭的方式,确保国之重器的研发不受影响,确保国家战略项目的脉搏,在风暴中依然强劲、平稳地跳动。
这种坚守,没有医院前线的惊心动魄,没有社区志愿者的奔波劳碌,也没有全球采购的紧张刺激,但它同样沉重,同样意义非凡。他们用 disciple(纪律)、牺牲和绝对的专注,构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却坚不可摧的科研“壁垒”。这道壁垒,守护的不仅是他们的健康,更是国家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和战略安全。
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林卫东走下平台,重新回到灯火通明的实验室。他知道,在这座戈壁“孤岛”上,他们的战斗,同样关乎着国家的未来。而在北京那座被疫情笼罩的都市“孤岛”里,他的侄女林雪和准侄女婿徐航,他们的爱情与生活,也正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中,经历着淬炼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