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
“国产的?不要不要,我们只卖进口的!”
“声宝?没听说过。走走走,忙着呢!”
“代销?我们柜台紧张,压不起资金。”
汗水浸透了他廉价的衬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一层白色的盐霜。嘴唇干裂起皮,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有时候一天跑下来,连一家愿意听他仔细介绍产品的都没有。晚上回到出租屋,累得连饭都不想吃。
陈静看着他晒得黝黑、日渐消瘦的样子,心疼不已,却只是默默地帮他准备好凉白开和简单的饭菜,在他疲惫地倒在床上时,帮他按摩酸痛的肩膀和双腿。
挫折并没有让林向洋放弃。他慢慢调整策略。不再盲目地广撒网,而是选择那些看起来有一定规模、老板比较有想法的店铺重点攻坚。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跟店主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顾虑。
一次,在一家规模不小的电器行,老板是个潮汕人,对“声宝”的音质表示认可,但对品牌和售后有疑虑。
“林生,你这音响,声音确实可以,不比有些进口的差。但牌子不响啊,我摆上去,顾客不认,怎么办?还有,坏了找谁修?”
林向洋没有像以前那样夸夸其谈,而是诚恳地说:“李老板,牌子是慢慢做起来的。我们可以先在您这里设个专柜,我帮您培训店员,一起做促销。售后您放心,我在深圳设维修点,小问题当场解决,大问题一周内包换新机!我们可以把这些写到合同里。”
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虽然简陋但条理清晰的代理方案和售后承诺书。他的务实和准备充分,打动了那位精明的潮汕老板。终于,他拿到了第一个订单——十套“声宝”组合音响!
当他在合同上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手微微有些颤抖。这十套音响的利润,微薄得可怜,可能还不如他以前吃一顿饭的钱。但这份踏实感,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诚信换来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第一家店的突破,慢慢地,第二家、第三家……开始有店铺愿意尝试销售“声宝”音响。虽然过程依旧缓慢而艰辛,但局面正在一点点打开。林向洋骑着那辆破自行车,跑遍了深圳的角角落落,他对市场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倒买倒卖的“信息差”上,而是深入到渠道建设、客户关系、品牌培育和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他明白了,以前那种利用政策空子、追求一夜暴富的,只能叫做“投机”,是危险的“生意”;而现在这种,一步步建立渠道,服务客户,打造品牌,虽然辛苦,利润薄,但根基扎实,这才有可能成为长久的“事业”。
哥哥信中所说的“出路”,他似乎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务实之路上,看到了一丝微光。而他这段从失败中爬起、脚踏实地开拓市场的经历,以及他对国内品牌和市场渠道的深刻理解,也将在不经意间,为远在西北、同样在寻找“出路”的哥哥林卫东,带去意想不到的启示。下一节,林卫东就将走出戈壁,来到南方,亲身体验这堂生动的“市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