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三江奔流 > 第95章 家庭的“解冻”

第95章 家庭的“解冻”(1 / 2)

科学的春风,不仅唤醒了“金湾”基地沉寂多年的科研热情,也开始悄然融化那些在个人生活领域冻结了太久的坚冰。当徐工这样的老专家焕发事业第二春,当冯源等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时,一项更为基础、也更为温暖的政策,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滋润每一个长期奉献于此的科技人员的心田。

基地的领导层显然深刻认识到,要真正留住人才,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稳定性,仅仅依靠精神激励和政治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解决他们最实际、最迫切的困难,才能真正让他们安心扎根山沟,献身国防。

首先带来变化的是居住条件。虽然不可能一下子盖起高楼大厦,但改善的努力是实实在在的。一批新的干打垒宿舍开始动工,虽然依旧是土坯房,但设计上有了进步:不再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通铺,而是隔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单间,虽然面积狭小,仅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柜子,但至少拥有了宝贵的私人空间。对于林卫东这样早已是技术骨干的中年人,优先获得了分配资格。

当他拿到那间位于新宿舍区角落、带着一把崭新铜钥匙的小屋时,心情竟有些激动。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虽然依旧是泥土的地面,斑驳的墙壁,但窗户比老宿舍大了些,糊着崭新的窗户纸,阳光可以更多地透进来。最重要的是,这里完全属于他一个人。他可以将书籍资料随意摆放,可以熬夜工作而不影响他人,可以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安静思考的角落。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关于“家”的雏形的慰藉。

然而,比居住条件改善更牵动人心的,是另一项政策的吹风——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这个消息最初是在小范围内非正式传达的,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远超预期的巨大涟漪。多年来,基地有多少像林卫东这样的科技人员,与爱人、子女天各一方,忍受着漫长的分离?家,对他们来说,是信中遥远的问候,是照片上模糊的笑容,是深夜里无尽的思念。团聚,是一个奢侈到几乎不敢想象的梦。

如今,这个梦似乎有了照进现实的可能。

基地成立了专门的“落实政策办公室”,开始逐一摸底、登记两地分居人员的情况。办公室里整天挤满了人,人们脸上带着期盼、忐忑和不敢相信的神情,反复询问着政策的细节、调动的可能性。

林卫东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在和冯源讨论一个数据模型。他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手中的铅笔啪嗒一声掉在桌上。冯源惊讶地看着他:“林老师,您没事吧?”

“没……没事。”林卫东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但内心的波澜却如何也压制不住。赵庆兰的身影、北大荒的风雪、那些跨越千山万水的书信……无数画面瞬间涌入脑海。

他没有立刻去办公室询问,而是把自己关在新分配的小屋里,独自待了很久。这个可能性太大了,太重要了,他需要好好想一想。他想起赵庆兰在信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逐渐产生的对黑土地的认同,他不知道她是否还愿意离开那片她挥洒了无数汗水、甚至找到了自身价值的土地,来到这个同样艰苦、甚至更加封闭的山沟?这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牺牲?

几天后,基地召开了正式的政策说明会。礼堂里座无虚席,气氛比传达科学大会精神时更加凝重,因为这关乎每个人最切身的家庭幸福。新任政委亲自讲话,语气诚恳而务实:

“同志们!组织上深知大家多年来忍受夫妻分离、骨肉难聚之苦。过去条件有限,困难重重,让大家受委屈了!现在,国家形势好了,政策也允许了,基地党委下定决心,要尽全力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我们已经派人外出联系,争取指标,开辟渠道!只要是符合条件的,配偶愿意来的,我们想办法接收安置!学校、卫生院、后勤、农场……都可以安排工作!我们要让大家不仅能安心工作,也能家庭团圆!”

掌声,比任何一次技术突破后的掌声都更加热烈,更加持久,许多人一边鼓掌,一边擦拭着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