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正式认定石久宽同志为“因公殉职”。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代表着组织对其贡献和牺牲精神的最高肯定,也关系到其家属后续的抚恤待遇。
第二,成立治丧委员会,由王厂长和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全力以赴,筹备一场隆重、庄严、简朴的追悼会,送别这位可敬的老工人。追悼会要突出其工人阶级本色和奉献精神,成为一次对全厂职工的教育活动。
第三,追授石久宽同志“厂特等劳动模范”、“终身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并向上级部门申报更高层次的表彰。
第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是关于安葬事宜。党委书记拿出一份文件,语气郑重地说:“市委和市政府不久前刚刚批复,在市郊西山南麓,划出一片土地,新建一处‘革命公墓’。那里,将安息从解放战争时期至今,所有为这座城市解放、建设和发展的伟大事业而英勇牺牲、光荣殉职的烈士和模范人物。”
他环视在场众人,沉声道:“我们认为,石久宽同志完全符合入葬革命公墓的条件。他虽然不是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但他同样牺牲在了工业建设的战场上,并且贡献卓着、精神感人。让他安息在那里,与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比邻而居,是对他一生奉献的最好告慰,也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所有建设者的崇高敬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王厂长声音低沉地接了一句古诗,“战争年代,战士们走到哪里,牺牲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是为了革命事业四海为家。建设时期,像石师傅这样的同志,从五湖四海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扎根奋斗,最后把生命也留在这里,他们同样是英雄!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让他们安葬在这片奋斗过的热土上,受到后世永久的瞻仰和纪念,理所应当!”
这项提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通过。这意味着,石师傅将不再是被简单地送回山东或者河北老家安葬,而是将以“因公殉职”的工业战线英模的身份,永久安葬在这座他奉献了毕生心血的城市,成为这座城市集体记忆和崇高荣誉的一部分。
厂里的公告很快贴了出来。白纸黑字,写着对石久宽同志的高度评价和沉痛悼念,公布了追悼会的时间地点,以及组织上对其“因公殉职”的定性和安葬革命公墓的决定。
工友们围在公告栏前,默默看着,没有人说话,但一种复杂的情感在空气中流动。有悲痛,有不舍,有对石师傅身后获得如此荣誉的欣慰,更有一种强烈的、被认同的感受。石师傅的待遇,让他们觉得,自己这些人的付出和牺牲,国家看到了,记住了,并且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肯定。
这种肯定,超越了死亡本身,赋予了一种沉甸甸的国家意义和历史价值。
小山东穿着孝服,作为徒弟和家属代表(石师傅的家人还在赶来的路上),在厂工会干事的陪同下,开始处理各种后事。当他听到组织上对师傅的安排时,这个硬汉再次泣不成声。他知道,这对于一生要强、把工厂看得比家还重的师傅来说,是最好的归宿。
消息也传到了林瀚章那里。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依旧轰鸣的厂区,心中百感交集。悲伤依旧,但更多的是感动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感。石师傅走了,但他化作了这座工业城精神谱系的一部分,化作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如何办好这场追悼会,如何让老师傅走得风光体面,如何将他的精神真正传承下去,成了接下来最紧要的事情。全厂上下,都开始为这场特殊的告别,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