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我刚踏进办公室,文秘科的老吴就拿着会议纪要的初稿走了过来。
“林秘书,纪要初稿出来了,你帮着把把关。”老吴将稿件放在我桌上,语气平淡。
老吴操刀会议纪要这么多年,对他文字的老到和严谨,我一向是放心的。我刚来秘书科时,没少跟他学习如何捕捉领导意图、精炼会议内容。
“吴哥,您太客气了,您出手肯定没问题,我就是学习学习。”我立刻站起身,双手接过稿件,语气恭敬,给他足了面子。
我拿起笔,结合会议上各位领导的发言和县长的要求,对纪要内容的部分表述作了微调。
改完后,我没有立刻送去给张振国主任,而是再次找到老吴。我将稿子递还给她,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
“吴哥,您的底稿非常扎实,我学习了不少。我根据会上几位领导的具体表述,做了几处小小的补充和备注,您看这样表述是不是更贴切一些?主要是想着让责任更明确点,方便后续督办落实。”
老吴接过稿子,扶了扶老花镜,仔细看着我的批注和修改。语气比刚才更真诚了些:“嗯,小林啊,你补充的这几处…… 确实更到位,领导的意图体现得更清晰了。就按这个来吧。”
“是吴老师您的底子打得好,我这也就是查漏补缺。” 我适时地又送上一顶高帽。
拿着这份经过 “共同润色” 的纪要,我送给张振国主任审核。他快速浏览一遍,然后爽快地签了字:“行,送县长审定吧。”
拿着整理好的会议纪要,我来到张县长办公室请他最终审定,他看得比平时更加仔细,目光在那些关键表述和责任分工上停留了一会。
随后,他拿起笔,在纪要末尾的空白处,罕见地批注了一行字:
“此件送文明、大有同志阅。请振国、林涛同志跟进协调,每日下午四时前将落实情况报我。”
看到这行批示,我心潮微微起伏,面上却不动声色。这短短一行字,含义深远。
它不仅将“跟进协调”的任务明确赋予了府办,更将我的名字与张振国主任并列其中。
在官场,名字出现在领导批示里,尤其是出现在这种关乎核心决策的落实环节,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的默许。
这无异于一道无声的宣告,在涉及疫情管控的具体事务协调上,我,林涛,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形权限”。
我可以代表府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传达和体现县长的意志去推动工作。
那些局委办的头头脑脑们,看到这份批示,对我这个“小林秘书”的态度,恐怕要再掂量掂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