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行程冲突(2 / 2)

这次,我的语气更加委婉,甚至带上了几分“同是秘书何苦为难秘书”的共鸣感:“杨主任,我跟张县长详细汇报了。不巧的是,明天上午的省道改建调度会,确实是几个月前就定下的重大事项,市里的领导也很关注,也涉及多个乡镇的切身利益,张县长作为总负责,实在无法缺席。您看这样行不行?一是能否麻烦您向景书记汇报一下这个特殊情况,看能否准假;二是如果会议确实需要,是否可以请周文明常务副县长代表张县长参加?周常务分管信访稳定工作,也非常熟悉情况。”

我给出了备选方案,显示了积极配合的态度,同时把“球”巧妙地踢了回去,也点明了省道调度会的重要性,暗示这并非推诿,而是确有要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我能想象杨海端在权衡。硬要张县长放下省道项目来开会,理由未必站得住脚,反而可能留下县委不顾发展大局的口实。他杨海端再“二号首长”,也得按规矩办事,更要维护景书记的威信。

果然,他再开口时,语气松动了一些:“行了,情况我知道了。我会如实向景书记汇报。等通知吧。”

最终,经过一番电话拉锯和幕后沟通,双方达成了妥协:张县长按计划参加上午的省道调度会(但要求办公室压缩部分议程),而县委那边的信访专题会则相应推迟到上午十一点开始,确保张县长能在调度会结束后立即赶回县城参会。

虽然这样一来,张县长的时间变得非常紧张,行程奔波,但至少两边的重要会议都兼顾到了,面子上也过得去。

事后,张振国主任特意把我叫到一边,提点道:“府办和委办,是县委县政府的左右手,大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县里的事情办好。工作上存在一些竞争和比较,是常态,但要有底线,不能互相拆台,更不能让领导为难。你这次处理得……还算稳妥。”

他用了“还算”二字,既包含了肯定,也包含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期许。

这次小小的风波,让我长了个记性。

从此,在初步排定张县长下周行程时,我会有意提前给杨海端打个电话,或者发条信息,用一种请教和通气的口吻:“端哥,我们这边初步排了下周张县长的安排,有几个点可能比较重要,您看看景书记那边有没有什么重大活动,我们尽量错开,别撞车了。”

涉及到需要两位主要领导共同出席的活动,我更是在细节沟通上做到提前、充分,把任何可能产生误解和矛盾的苗头,都掐灭在萌芽状态。

我的这些“小动作”,自然逃不过张县长的眼睛。他似乎乐见其成,甚至在一些涉及与县委沟通协调的小事上,他有时候会跨过张振国,直接让我去处理。

甚至有两次,在下乡调研颠簸的车上,他难得地放下了手中的文件,主动跟我聊起了工作之外的话题。一次是问我对最近网络上某个热点事件的看法,另一次是让我讲讲以前在乡镇工作时,遇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上访户和棘手事。

我知道,这是一种信任度提升的信号。我小心把握着分寸,既力求展现自己经过思考的、不乏深度的见解,又绝不夸夸其谈,时刻牢记自己的助手和下属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