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我攥着车票,搭上了最早那班开往大山镇的中巴车。
车子在盘山路上颠簸,我紧盯着窗外,仔细辨认着沿途村庄的变化。
接近大山镇时,果然看到一些村子的外墙刷上了醒目的标语:
“大力发展三黄鸡养殖产业,打造大山镇特色品牌!”
“跟着政府走,养鸡能致富!”
红底白字,刷得又大又亮,像一块块膏药,贴在青山绿水间,突兀得让人心头发紧。这哪是发展产业,倒像在搞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车子驶入镇政府大院,熟悉的灰墙黑瓦,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不同以往的躁动气息。正是上班的点儿,干部们个个行色匆匆,见了我都停下脚步打招呼。
“林主任回来了!”
“培训结束了?省城挺开眼吧?”
“林主任,你可算回来了,经发办都快忙翻天了!”
问候声中,带着各种复杂的意味,有关切,有客套,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看热闹心态。
我直奔经发办。推开门,一股烟味混着纸张的霉味扑面而来,老钱正戴着老花镜对着一堆报表发愁,抬头看见我,像见了救星:
“哎哟,我的林大主任!你再不回来,我这把老骨头真要散架了!”
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文件和材料,比我去培训前显得凌乱了许多。
“钱主任,辛苦您了。”我放下行李,赶紧接手,“这段时间情况怎么样?”
老钱叹了口气,压低声音:“还能怎么样?胡镇长一声令下,全面开花!石窑沟村、柳树坪村、连最偏远的马蹄村都动起来了!光是统计各村的鸡苗需求量、协调饲料供应,就忙得脚打后脑勺。胡镇长要求高,天天催进度,要数据,要亮点……”
正说着,门口传来一阵“噔噔”的脚步声,胡进副镇长背着手走了进来。他穿件熨得笔挺的衬衫,肚子挺得更明显了,脸上泛着红光,像刚喝了二两好酒,意气风发得很。
“林涛回来啦?好!正好!”
他老远就伸出手,笑容堆得满脸都是,“省委党校深造归来,水平肯定又上了一个台阶!正好,现在正是咱们三黄鸡项目的关键时期,你赶紧把工作接过来!”
“胡镇长。”我站起身。
“嗯,”胡进点点头,目光扫过办公桌上堆积的文件,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满意,“看到了吧?我们大山镇三黄鸡产业发展的势头很好!群众积极性很高!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得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