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喜悦2(2 / 2)

王师父拿着工具开始拉线校准给地基找平,爱国跟在一旁伺候左右。

建房大业正式拉开帷幕。

村里跟蔚家有来往的人家,每家都派了一个或两个壮劳力,拿着家伙什儿,来帮着挖地基。

真是人多力量大,工地上差不多有二十几个人,在王师父的安排下,忙而不乱,进程稳步。

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地基已经挖的初具规模。

到晚饭的时候,地基已经挖好了。

王师父吃着晚饭的工夫,给徒弟们就排好了班,算上爱国和建坤,排了两班,每四个人一班,每个班一天单位一天新房子。

开林下午的时候就回家了,芳杏让哥上梁之前不用过来,这么多人足够了,心疼哥哥,不想让哥每天这么奔波。开林眼见着这么多人,也就答应了。

爱国这一天着实累着了,吃完饭洗吧洗吧,就睡了。睡着了还不忘把芳杏搂在怀里。

最该表扬的是蔚蓝小朋友,一天里不哭不闹,咿咿呀呀的跟西井老奶聊的不亦乐乎,把老奶稀罕的,直说这丫头就是个小精怪。

材料齐全,人手到位,房子很快起了框架。

八月二十二日这天,按部就班的上梁大吉。

姥姥带着儿子和儿媳妇,大包小包的,再次借用村里的驴车,早早的就来了。

建福几个全家几乎都来了,那天又是个周天,孩子们不用上学,当真是人满为患。

新房子正中摆上三牲,一只鸡,一条鱼,一个猪头。香烛一对,白酒一瓶,苹果两盘。

大梁上绑着红绸子,系上两串铜钱。

鞭炮声中,蔚佑之带着一众儿郎,上香,磕头,祈福。

工人们合力把大梁上运到屋顶,合隼对好。

王师父和蔚爱军坐在房梁顶上,一人手里打开一个斗(装粮食的一种器具)。

蔚爱军从斗里抓出一把小饽饽(专门用来庆祝上梁的一种很小的,做成各种形状寓意丰富的发面小馒头),往人群里扬去,一边扬一边说着吉祥话,“日吉时良,天地开张,鲁班师父到此方,今日上梁大吉昌。”

“奥~”,底下的人群四散开来争着去抢小饽饽。

爱军唱完,王师父又开始一边唱一边撒饽饽,“金梁银柱起高楼,福禄寿喜全都有,子孙满堂家业兴,荣华富贵万年长。”

欢呼声中,人群又是一阵骚动。

蔚爱军又接过说下一句,“栋梁之材立家邦,千秋万代永安康,今日上梁喜气扬,明日财源滚滚来。”

“往这边来,这边”,底下的人群里有人纷纷扬扬的喊着,爱军瞅着人群,往四面八方笑着撒小饽饽。

“奥~,我抢到了。”

“哈哈,我抢了俩。”

众人欢笑着,闹成一团。

王师父接着又唱,“喜鹊登枝报佳音,上梁大吉福满门,龙凤呈祥庆华堂,家和业旺万事兴。”

此时的芳杏陪着姥姥,开林,瑞竹,怀里抱着快满三个月的蔚蓝,远远的站在边上观望,看着热闹的场面,开心的笑个不停。

王师父一把小饽饽扬出来,好巧不巧的,有一个恰好飞进芳杏的怀里,正正好落在蔚蓝的小手上。

“噶~,啊~,哈~”,小蔚蓝非常给面子的笑出声。

“哈哈哈”,蔚佑之见此情景,开怀大笑。

蔚蓝本就是他的心头肉,在这大吉大利的日子里,蔚蓝啥也不用干,躺着就飞来一个福气满满的小饽饽。这就更加认证了蔚佑之的说法:我们蓝妮儿啊,福气大着呢!

姥姥和开林、瑞竹也惊叹不已,爱国更是笑得见牙不见眼的!

蔚爱军接下一句开始起唱,“一根大梁定乾坤,日月星辰耀金门,岁岁平安人长寿,年年有余福满盆。”

“嗳,爱军,这儿,这儿,往这儿来。”

人群中又是一阵喧闹。

王师父最后结尾,“上梁大吉喜洋洋,五谷丰登家业昌,金玉满堂福星照,幸福安康乐淘淘。”

然后,王师父和蔚爱军一起高唱,“上梁大吉。”

“上梁大吉!”底下的人群,也跟着齐声高喊。

蔚爱军和王师父把斗里余下的小饽饽,一个没剩,扬扬撒撒的全都发撒出去,一群人开始专心致志抢饽饽。

欢呼声,惊喜声,声声不断。

祝福声,道贺声,声声入耳。

老蔚家的一群孩子们,更是穿梭在人群里,笑声不歇,每个人的衣兜里都是满满的。

随着一声“礼成”,老蔚家大摆筵席,席开八桌,每桌十二道大菜,加四道冷盘和两道点心,荤素搭配,面面俱到,色香味全,圆满丰盛。

在一片祝福声中,宾主尽欢。

饭后,蔚佑之带着爱国,建福和建坤,分别给师父包红包。

给王师父,王响,蔚爱军都包了三十六块钱的红包。

其他的工人每人包了十八块钱的红包。

这不是工钱,这是上梁的专用红包。

大家伙都喜笑颜开的接过红包,纷纷说着吉祥如意的祝福话。

此时此刻,老蔚家起新居的喜悦,感染了每一个在场的人。

直到许多年后,还被大伙儿津津乐道。

蔚爱民远远的透过人群,了望着这副热闹的景象,说不羡慕是假的,嫉妒恨却是真的。

她撇撇嘴,转过身,一步三摇的又去了她娘家。因为,在村里,她除了娘家,实在是无处可去,好人家不稀的搭理她,赖人家没啥锈器可沾,她还不想去搭理。还是去娘那里看看吧,昨天那老些好东西,娘应该给她留点吧?!

李翠儿虽然住在村南头,可是村北头的鞭炮声,她清晰的听见了。

她知道是新房子上梁。

李翠儿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新房子是给爱国的,她没啥不愿意的,就是有些后悔,当初她要是老实点,到时候是不是也能住进大房子里去?!刘芳杏不还得恭恭敬敬的伺候她?

唉!都怪自己当初做事不谨慎,想岔劈了,当时服个软多好啊,就不用像现如今这般劳累了。

李翠儿正在家里胡乱寻思呢,蔚爱民扬着笑脸进门了。

“娘,你做啥饭了啊?”蔚爱民殷勤问着她娘。

李翠儿看着自己亲生的闺女,想起昨天那一篮子稻草上的两个鸡蛋,再想想爱国递到自己手里的十块钱,说不上心里是啥滋味。

她养了三个孩子,每个孩子性格都不一样。建祥脾气最好,从不发火,最孝顺;爱国脾气最混,四六不分,可再混,他心里有娘;爱民这个孩子,是三个孩子中,最会说话的,心眼最多的,可就是心里谁也没有,只有她自己。

当初要不是为了她,错听了她的话,何至于被老头子分家。

蔚爱民看着他娘不冷不热的,也不生气,依旧笑嘻嘻的,“娘,你听见鞭炮了没有啊?可不是我说的,这爱国心里一点也没有娘,这么个大日子也不叫娘去坐席,娘,咱不气哈,你还有我呢!”

蔚爱民一贯的茶气又飘了出来。

李翠儿懒洋洋的没有搭理她闺女。

“娘”,蔚爱民观察着李翠儿的神情,试探着说,“娘,你是不是懒得做饭啊?要不你把昨天剩下的鱼、肉啥的,给我些?我回家做了给你端过来,也省的在你这屋烧火,炕太热了,你晚上睡不好。”

李翠儿瞟了蔚爱民一眼,“给我送过来?还用麦秸草?”

“哎呀,娘,你说啥呢我那不是怕碎了么?这才垫的麦秸草。”蔚爱民讪笑着。

“二婶子,在家啊?”这时,仁之大爷家的三儿媳妇和四儿媳妇,一人端着一个上菜的大托盘进了门。

李翠儿闻声坐起来,下了炕。

两个侄媳妇脚步也快,话音刚落就进了屋里。

两个人笑着把托盘放在炕上,四媳妇有眼色的又去橱柜里拿出好几个碟子碗的,三媳妇一边倒着碗碟,一边跟李翠儿说,“二婶子,爱国两口子今天忙,过不来,让俺俩给你送点饭,你趁热吃哈。”

一碗大米饭,一碗打卤面,一碗红烧鲅鱼,一碗豆角炒肉,一碗卤猪头肉,一碗炒猪肝,一碗炖鸡肉,一碗蒜苗炒鱿鱼。一碗扇贝汤。

全都是荤菜,面卤是鸡蛋芸豆花蛤肉的卤。

一样一样饭菜的,倒换在李翠儿家的碗碟里,把蔚爱民看的直流口水,李翠儿也有了笑面。

“嗳~,爱国咋送这些来?我哪能吃的了啊?还让你们两个跑腿儿。”

两个侄媳妇,看看这一对母女,又相互会心一笑,对着李翠儿说,“二婶子,那你在家慢慢吃,俺俩先回去了哈,家里忙着呐,一堆事等着。”

“哎哎哎,你俩快去忙吧,我就不留你们了。”李翠儿笑容满面的把两个侄媳妇送到堂屋门口。

再回头走进屋里,她闺女蔚爱民连筷子都不用,用手指捏着菜就吃上了。

李翠儿剜了她闺女一眼,打开蔚爱民的手,“是给你吃的么?不懂个四五六。”

“嘿嘿”,蔚爱民一边吃一边口齿不清地说着,“娘,这老些,你也吃不了啊,我帮你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