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喜洋洋(1 / 2)

吃完午饭,收拾好碗筷,就要准备晚饭了。

大人们分工明确。

爱国和建国两个去村里的水井里挑水,他们俩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然后满缸里的水就不动了,留着初一用,这叫“留财”。

做晚饭用的水,他俩要随时去挑,随时供应。

俩兄弟一担接一担的水往家挑,干的热火朝天。

孩子们由大孩子带着,看鞭炮,数糖果,不亦乐乎。

建福和建坤陪着二叔二婶,坐在热热的大炕上,抽着旱烟,吃着瓜子、花生,喝着茶水,唠嗑。

妯娌三个在堂屋准备年夜饭。

三个人有商有量的,我洗菜,你剁馅,她揉面的,忙忙活活,有条不紊。

三个人不仅把三十晚上的饭菜准备好了,连年初一早上的饺子也包好了。

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可有讲究,馅儿虽然都是猪肉白菜馅的,但加了象征好意头的东西在里面。

八个硬币,八个大枣,八个板栗肉,八小块豆腐,分别随机包在饺子里。

谁吃到带硬币的饺子,谁要发财。

吃到大枣,甜甜蜜蜜。

吃到板栗,大吉大利。

吃到豆腐,就要享福。

蔚佑之心底潮湿。

从建祥两口子走了,多久没过个好年了?整整三年。

现如今,终于熬过来了。

就少不争气的爱民。

二姐来信了,信上说,爱民到了新疆,一开始还哭天抹泪的。过了一个月,眼瞅着没指望了,就老实了。

现在干活踏实多了。

还得练练,吃大点教训,就改好了,等真的改好了,还是把她接回来吧。

蔚佑之对爱民是这么打算的。

不知不觉中,一家人说说笑笑、忙忙碌碌的,等来了年夜饭。

年夜饭是两个锅一起做的。

西锅锅底烀上芋头,表示过日子有余头。

锅上架起锅帘,熥上一盆黄米糕,这叫年年高。

再熥上一整条全须全尾,盘在大砂碗里的刀鱼,在北方也叫带鱼。这叫有头有尾庆余年。

锅边再溜一圈南瓜,俗称“瓜菜”,这叫有财发。

东锅烧的饺子水,留着煮饺子。

烧开水的功夫,再架上锅帘,热上一个团圆饼,这是北方寓意满满,过年必吃的一种饽饽,俗称“团圆饼”。

一个圆圆的厚面底上,托着十二个用发面团捏的各种形状的小饽饽。

其中,一对刺猬,叫“墩子底儿”,一对小龙(蛇),叫“神虫”,一对元宝,一对苹果,一对桃儿,一对胜几(头圆圆,尾尖尖一种长型饽饽)。

年夜饭的时候,全家人要分着吃这个团圆饼。

预示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健康平安,风调雨顺,富足常乐。

计算着时间,两口锅同时掀开。

与此同时,爱国和建国带着孩子们,点燃了迎年的鞭炮。

饭桌摆开,虽然还是两桌,这一回,饭菜都端在大人桌上。

晚饭的规矩是,两桌人一桌吃。

先端上整条带鱼,再把年糕摆上,团圆饼放上,瓜菜端上,芋头端上,饺子盛上。

满满当当,一大桌子。

蔚佑之还把建国给他的两瓶白酒拿上桌,指挥爱国开酒。

一两的酒盅,蔚家两辈人,五个男人,都满上杯。

蔚佑之先端起杯,说道:“喝酒前,我先说两句。”

兄弟四个一齐端着酒杯,聆听老爷子的话。

“今年是个好年啊!这一呢,是芳杏嫁进咱家了,我高兴!”蔚佑之笑着说。

兄弟们看着爱国笑,爱国很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