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日军发力,牵制了更多的盟军兵力,轴心国其他部队也在其他各战场同时跟进发力。
盟军的防线几度濒临崩溃,局势岌岌可危。
求援的电报如同雪片般,再次越过重洋,密集地飞向重庆和兰州。
华盛顿、伦敦和莫斯科的使节们,脸上写满了焦虑,他们不再只是请求,
几乎是带着哀恳的语气,催促中国尽快履行盟友义务,投入主力部队,挽救危局。
面对雪花般飞来的求援信和几乎一日三变的糟糕战报,柯明义的反应却依旧是不慌不忙。
他召集幕僚,仔细研判着每一份战报,评估着轴心国和盟国双方的实力消耗。
他又“拖”了宝贵的一段时间,任由盟军在日军猛攻下苦苦支撑,流血牺牲。
这段时间里,国际舆论对中国“按兵不动”的批评日渐增多,
国内要求出兵以争取国际地位和利益的呼声也再次高涨,但这些似乎都未能影响他分毫。
直到前线的噩耗接连传来,盟国方面的许诺和条件一次比一次优厚,
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时,柯明义终于再次出手。
他没有直接调动一兵一卒,而是命人将一整套精心整理、装订成册的文件,送到了重庆国民政府的外交部。
那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完整副本汇编,
以及一份详尽的、尚未收回的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清单。
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从香港到澳门,
从沿海租界到内地特权,厚厚一摞,沉重得仿佛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
附函只有简短的指示:以此为准,与盟国谈判。
彻底解决所有历史遗留问题,此为出兵之唯一前提。
国民政府的谈判代表们,拿着这份沉甸甸的“要价单”,硬着头皮再次坐到了谈判桌前。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激烈。
盟国代表起初试图回避核心问题,希望用战后经济援助、技术合作等模糊承诺搪塞过去。
他们强调当前战事的紧急,试图施加道德压力。
然而,中方的态度异常坚决,寸步不让。
每一次盟军前线失利的消息传来,都仿佛在为中方的立场增添筹码。
谈判桌上的争吵日夜不休,而世界战场的局势仍在恶化。
轴心国的攻势如潮,盟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整个防线摇摇欲坠的现实,最终击垮了盟国最后的犹豫。
在又一场关键战役失利,几乎导致整个战线崩盘的巨大压力下,盟国代表们终于面色灰败地妥协了。
经过连续数日不眠不休的最终磋商,
一份以彻底废除所有对华不平等条约,归还全部尚未收回的租界与租借地,取消一切特权为核心内容的,
《关于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深化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联合声明》草案,艰难地达成了一致。
作为交换,中国将“立即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其军事力量,支援各条战线。
消息传回国内,在知情的高层内部引发了震动。
百年的枷锁,竟真有可能在此时一举挣脱?
然而,在这历史性突破的曙光之下,国内的政治暗流也随之变得更加汹涌。
国民党内,有人欢欣鼓舞,视此为政治上的巨大胜利;
也有人暗自忧心,不知彻底得罪西方列强后,未来的国际环境将如何演变,
更担心此役之后,柯明义和那些海外军阀的声望与实力将膨胀到何种地步,中央权威何存?
延安方面,则更加关注这份成果能否真正惠及人民,
以及在这之后,中国将走向何种政治未来。
基层的热情被点燃,但高层的决策则更加审慎。
在兰州,那间可俯瞰部分厂区的指挥室内,柯明义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深沉。
窗外,黄河的咆哮声隐隐传来,与室内电台规律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
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收到的、盟国原则上同意草案要点的密电,脸上依旧看不出明显的喜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