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仅仅控制海洋是不够的。
德日双方都清楚,一个强大的前进支点是维持这条生命线、并投送力量的关键。
于是,在印度洋北岸,一场大规模的要塞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双方以波斯湾为核心,划分了各自的“堡垒区”。
西区,德意志之盾,以巴士拉为核心:
这里成为了德国海外最强大的海军基地。
巨大的潜艇洞库可容纳数十艘U艇,使其免遭空袭。
港口内,由雷达引导的88高炮与37联装高炮构成了密不透风的防空火网。
附近的机场上,-109战斗机与Ju-88轰炸机频繁起降,牢牢掌控着波斯湾至红海入口的制空权。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建立了潜艇维修车间与燃油净化厂,使得德国狼群无需万里迢迢返回本土,便能在此完成休整与补给,持续作战能力倍增。
东区,日本之矛,以阿巴斯港为核心:
与此相对,日本的基地则彰显着其进攻性。
深水港内,庞大的航母舰队得以安心停泊。
机场上,换装了部分德国技术改进发动机的“零式”与“疾风”战斗机,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里的雷达站与西区的德军网络相连,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整个阿拉伯海的预警天网。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此建立了舰载机维修厂与大型弹药库,使其航母舰队能够以此为跳板,将打击半径直接覆盖至印度西海岸。
这两个堡垒群互为犄角,相互策应。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军事据点,而是功能齐全、能够自我维持的区域性战争堡垒。
任何攻击其中一个的行为,都将面临来自另一个的快速空中或海上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