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有战争就有牺牲(1 / 2)

火箭炮不是唯一,在基地核心指挥部的一间会议室内,一场关乎未来医疗物资保障的关键会议正在进行。

主持会议的是左玉波,他面前摊开着厚厚一摞文件和图纸。

与会者除了柯明义、欣曦月,还有来自欧洲、美洲的几位化学工程和机械自动化专家,以及基地医药厂和机械厂的主要负责人。

“各位,今天这个会,只有一个主题,”左玉波开门见山,手指敲了敲桌上的文件,

“就是落实柯老板年前提出的要求,对咱们的磺胺生产线,进行一次彻底的升级换代。”

他看向医药厂的厂长,一位姓刘的老技术干部:“老刘,你先说说咱们现在的情况。”

刘厂长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点无奈:“左主任,各位专家,咱们现在的磺胺生产,全靠那几条中小型生产线撑着。

工人们三班倒,干劲是没得说,但工艺不高,纯化步骤有些繁琐,产量实在是到了瓶颈,批次不太稳定,良品率上不去。”

一位来自德国的化学专家,穆勒博士,用带着口音的中文接口道:

“刘厂长介绍的情况,我考察后也看到了。

现有的发酵和合成工艺,效率不高,杂质控制依赖人工经验,这是导致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的核心原因。

在我的祖国,类似的化工厂早已开始采用更先进的连续流反应和自动控制系统。”

旁边一位从美国“邀请”来的自动化工程师,詹姆斯,立刻点头附和:

“人工操作不仅慢,而且容易出错。

我们可以设计一条集成的流水线,从原料投加、反应控制到结晶、干燥、分装,全部实现机械化和仪表监控。

关键节点安装自动阀门和流量计,减少人为干预,这样不仅能大幅提升产量,质量的一致性也能得到保证。”

柯明义坐在主位,认真听着,这时插话:“詹姆斯先生,穆勒博士,如果按照你们的设想,建设这样一条大型半自动化生产线,预计产量能提升多少,周期需要多久?”

穆勒博士和詹姆斯低声交换了一下意见,然后由穆勒回答:

“柯先生,根据初步测算,一条现代化大型生产线的月产量,可以达到五百公斤到一吨,是现有产量的十倍以上!而且产品纯度会更高,更稳定。”

他话锋一转,“但是,建设和设备调试周期会比较长,预计需要六到八个月,这期间,原有的生产线不能停,必须保证前线的基本供应。”

“周期不是问题。”柯明义果断地说,“十倍以上的产量,这意味着能多挽救成千上万战士的生命,这个投入,值!”他看向刘厂长,“老刘,你的意见呢?”

刘厂长脸上既有兴奋也有担忧:“老板,左主任,产量能上去,我举双手赞成!

就是,这新技术,新设备,咱们的工人能操作得了吗?

别到时候机器建好了,没人会开,那可就抓瞎了。”

一直安静听着的欣曦月开口了,她的声音清晰而沉稳:

“刘厂长的担心很有道理,新的生产线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肯定更高。

我建议,采用‘新旧结合,以老带新’的办法。

保留我们现有的中小型生产线,它们有两个重要作用:

第一,在大型生产线建成前,继续承担生产任务,保证药品供应不断档。

第二,这些现有生产线,就是最好的培训平台。”

她看向柯明义和左玉波,继续阐述她的想法:

“我们可以把现有生产线进行一些小改造,模拟大型生产线的一些关键操作单元。

然后,从现有工人里选拔一批文化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骨干,

再由穆勒博士、詹姆斯先生他们进行系统培训,讲解新工艺、新设备的原理和操作规范。

让这些骨干在现有生产线上进行实战化练习。

等大型生产线建成,这批骨干就能直接上岗,成为新线的核心操作员和技术员,再由他们去带新人。”

“这个办法好!”左玉波立刻表示赞同,

“既保证了当前生产,又培养了未来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