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持续了数日,最终,最直接、最符合帝国陆军传统的思路占据了上风,大本营的决策天平还是倾向了“武力粉碎”派。
板垣征四郎的拳头理论赢得了多数支持。
尽管冈村宁次关于战略收缩的建议被采纳,但其内核被彻底修改。
收缩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全面调整战略,而是为了 攥紧拳头,打出更致命的一击。
毕竟,对帝国陆军而言,在战场上寻求最终解决方案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那些关于“知识战争”、“政治诱降”的迂回策略,听起来不仅见效慢,更缺乏皇军应有的“气魄”。
但现实制约也无法忽视。
关东军主力绝不能动。
北面那个庞大的红色帝国始终是心腹大患,更何况,已经消化了整个抗联、实力暴涨的“东山”二十万大军正在旁边虎视眈眈。
一旦关东军精锐南调,谁也不敢保证北面会不会出大乱子。
于是,压力再次重重压回了冈村宁次和多田骏的肩上。
“命令!”大本营最终决议形成,“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根据实际情况,在确保主要交通线及核心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可放弃部分边缘、难以维持之占领区,收缩兵力。”
“但是!”命令语气一转,变得异常严厉,“此次收缩,旨在集结精锐,组建至少两个以上的‘特设打击兵团’,兵团需配属最强之炮兵、战车及航空兵力量!”
“首要战略目标:寻机歼灭八路军太行山主力,尤其谢毅峰之第九路军,并尽可能摧毁其‘东山’后勤与生产基地,此战,关乎华北乃至整个支那战局之走向,务求必胜!”
命令同时下发至华南方面,要求其加强对桂系等活跃势力的监视与打击,策应主要方向的作战。
当这份经过“东京式”修改的战略指导传到华北司令部时,冈村宁次看着电文,脸上没有任何喜悦。
他想要的是更灵活、更根本的战略转变,而东京给他的,只是一个更大规模的军事突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