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各方势力博弈(2 / 2)

桂林,李宗仁对白崇禧坦言:“健生,此役我桂系打出了威风,也得了实惠,眼下之势,宜顺势而为,借中央之名补充实力,但部队的指挥权,必须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而在太行山深处,柯明义和左玉波对坐品茗,桌上摊着重庆的邀请函。

“老板,老蒋这是要开‘鸿门宴’啊。”左玉波推了推眼镜。

“是阳谋。”柯明义放下茶杯,眼神锐利,“他占据大义名分,我们若不去,便是破坏团结抗战,去了,就要在他的场子里,争我们的利益和空间。”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那片连成一体的红色根据地:“建议延安,派代表去,而且要派能言善辩、立场坚定的同志去。

在会上,一要大力宣传敌后抗战的艰苦与功绩,争取更多合法地位和物资配额;二要强调敌后战场的特殊性,反对任何不切实际的‘一刀切’指挥。”

“那我们……”左玉波询问道。

“我们按自己的步子走。”柯明义语气果断,“第一,军工生产,尤其是防空和反坦克武器,产能再提三成,冈村宁次绝不会善罢甘休。

第二,对延安的技术转移,启动‘种子计划’第二步,帮他们建立更完备的自主研发体系。

第三,给傅作义、以及那些真心抗日的队伍,下一批装备可以给了,条件照旧,用战略资源换,并且,我们要派观察员,确保东西用在打鬼子上。”

他想的很简单:表面的团结需要维持,但真正的底气,来自于自身不可替代的实力。

老蒋想玩政治整合,他就用技术和资源,构建一个更牢固的、以实际抗日成效为导向的联盟网络。

于是,一场看似团结胜利的大会背后,暗流愈发汹涌。

重庆的会议厅内,各方代表唇枪舌剑,围绕着作战经验、后勤分配、未来战略吵得不可开交。

而在战场之外,另一种形式的竞赛也在加速:

“东山”体系的工程师,秘密进入延安的兵工厂;满载钨砂、桐油的卡车,沿着秘密路线驶向太行山;来自“东山”的标准化武器图纸和工艺手册,出现在更多抗日武装的案头。

所有人都清楚,日军下一次的进攻只会更加猛烈。

而在共同御敌的旗帜下,关于“胜利后中国走向何方”的博弈,已经悄然开始。

脆弱的平衡能维持多久,取决于外部压力的大小,更取决于各方在壮大自身与维护大局之间,能否找到那个危险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