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坐等老蒋在宜昌打出威风,也不能让八路军独享光复国土的美名。”李宗仁在桂林的指挥部里对白崇禧说,“我们在第五战区,也要动起来!”
桂系没有选择像中央军那样准备大规模攻坚战,而是充分发挥其部队吃苦耐劳、擅长山地作战的特点,策划了一场名为“桂戟”的系列攻势。
目标并非武汉、长沙这样的大城市,而是广泛分布于广西、湖南边境,日军兵力相对薄弱的县城和交通枢纽。
“我们的目标是:收复失地,扩大控制区,打通与广东沿海的零星联系,让国际社会看到,敌后抗战的主力不止八路军,还有我桂系健儿!”白崇禧精确地定义了此次行动的政治和军事目的。
同时,他们与“东山”体系的秘密谈判取得突破,用广西丰富的锰、锡资源和承诺保障一条秘密交通线为代价,换回了一批急需的迫击炮制造图纸、步枪生产线关键设备以及一批“东山”淘汰下来的机床。
他们要在巩固地盘的同时,加强自己军工厂的能力。
阎锡山的感觉最为焦灼,八路军就在他眼皮底下壮大,他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地盘被进一步挤压。
“八路军能‘出山’,我晋绥军就不能‘下山’吗?”阎锡山对着手下将领,操着浓重的五台口音说道,“传我的命令,集结主力,给老子把汾阳拿下来!”
他选择汾阳,是经过精心计算的:第一,汾阳是晋中重镇,收复它政治意义重大;第二,此处日军守备力量经过抽调,相对空虚;第三,距离他的老巢不远,补给方便,风险可控。
阎锡山的目的非常明确:进行一次“表演性”攻坚,向外界(尤其是重庆和延安)展示晋绥军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稳固自己在山西的地位。
他同样向“东山”请求了“技术支援”,但更倾向于直接购买成品炮弹和机枪,以求速成。
相较于桂系和晋绥军的积极,云南的龙云则显得更为谨慎务实。
地处大后方,直面日军压力较小。
他的策略是“固本培元”:
1. 加紧练兵:利用相对安全的环境,按照从“东山”体系获得的训练手册,整训部队,尤其是培养技术兵种。
2. 大搞工矿:龙云利用云南的个旧锡矿、东川铜矿,加紧与“东山”体系交换技术和设备,强化兵工厂和配套工业,默默积累实力。
3. 有限军事行动:也会配合全国战场,对当面之敌进行一些团、营级别的战术反击,收复一些不紧要的县城或乡镇,既向重庆表了忠心,也锻炼了队伍,但绝不进行可能伤筋动骨的大规模战役。
他的逻辑是:让八路军和中央军去啃硬骨头,吸引日军主力,他们则趁机壮大自己,等待时机,地盘固然要收复,但更重要的是保存和增强自身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