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自己在印度支那(越南)的殖民地正在日军的兵锋下摇摇欲坠,而他们却无力救援。
八路军在华北的胜利,反衬出高卢雄鸡此刻的落魄与无奈。
克里姆林宫的反应则更为微妙。
斯大林乐见于日本陆军的精华被牢牢拖在中国战场,这极大减轻了苏联远东地区的防御压力。
然而,一支不受莫斯科直接控制、且展现出惊人生命力和独立发展能力的中国武装力量,也让他内心深处升起一丝疑虑。
对华援助的天平,在坚持“正统”的重庆与展现出强悍实力的延安之间,出现了几乎无法察觉的、却是历史性的细微摇摆。
国际社会的瞩目,如同聚光灯,将太行山及其背后的力量推向了世界地缘政治的前台。
这每一道关注的目光,都像一根根针,扎在东京大本营和重庆黄山官邸的神经上。
日军高层在暴怒之余,不得不重新评估华北局势的严重性,开始酝酿更凶狠的报复。
而在重庆,蒋介石感受到的则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灼,他绝不能让延安在国际上成了中国抗战的“代言人”。
“不能再等了!”老蒋猛地一拍桌子,对,我们堂堂正牌国军,拥有全国资源,更要打一场更漂亮、更大规模的胜仗!给全世界看看,谁才是抗日的主力!”
陈诚立刻心领神会,呈上早已备好的方案:“委座,参谋本部已拟定‘熔炉’计划,我们集结最精锐的第十五、第十八、第七十四军,配上所有能调动的重炮和飞机,目标——收复宜昌!”
他指着地图上的宜昌,语气激动:“拿下这里,就能扼住长江咽喉,直接威胁武汉日军的后背!政治和军事意义无比重大!只要成功,它的光芒足以盖过太行山那点战果!”
蒋介石盯着地图,眼中闪过决绝:“好!就是宜昌!这一仗关系到党国的脸面和国际观瞻,只许胜,不许败!要什么给什么,告诉前线的将士,必须给打出国威来!”
“熔炉”计划立刻被提到了最高等级。大量的中央军精锐开始悄无声息地向鄂西集结,囤积的美式、苏式装备像不要钱一样往前线运。
一场旨在政治上“扳回一城”的战略大反攻,在凛冽的寒风中,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