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再是过去零星的炮击,这是覆盖性的火力打击,意图在攻击伊始就彻底摧毁敌军的防御体系和抵抗意志。
炮火刚刚延伸,地面部队的进攻浪潮便汹涌而起。
八路军第2旅 担任主攻箭头,其先头团在旅属突击队的配合下,如同猛虎下山,直扑位于邯长公路咽喉处的 南平—落马桥据点群。
这里不再是单个据点,而是由大小七个碉堡、连环地堡群和交通壕构成的防御枢纽,然而,在绝对优势的炮火准备下,其外围工事已被严重摧毁。
“命令各团,不要纠缠于零星抵抗!以营、连为单位,分割包围,逐点清除!工兵上前,爆破残存坚固火力点!”
第2旅旅长 在前进指挥所里,通过电话向前沿各团下达指令,他的目光紧盯着地图,关注着整个旅的进攻锋线,而非一两个连队的得失。
战场上,营长、连长们成为了战术核心,他们指挥着装备了火箭筒、爆破筒和“东山造”冲锋枪的战士们,以娴熟的小群多路战术,清理着残存的日军火力点。
遇到顽固抵抗,立刻呼唤随行的迫击炮或后方直瞄火炮进行定点清除。
与此同时,第5旅 在另一条攻击轴线上也取得了突破,他们以一部兵力正面牵制,主力则利用夜色和复杂地形,大胆迂回,成功切断了 武安 外围一个重要据点与城内的联系,并将其团团包围。
八路军的进攻,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正规化色彩,不再是单纯的猛打猛冲,而是步、炮、工兵的初步协同,是旅级指挥员对宽大正面战场的有效掌控。
日军防线在如此猛烈且有条不紊的打击下,开始出现裂痕,许多小型据点的伪军闻风丧胆,或溃散或投降,即便是由日军守备的中型据点,也因通信被切断、援军无望而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
开战仅六小时,中线集团向前推进了五至八公里,攻克、包围大小据点十一处,初步达成了战役第一阶段的突破任务。
前线总指挥 将战报传回瓦窑堡:“中线攻击顺利,已打开缺口,正巩固突破口,并向敌纵深发展,武安已在我兵锋直接威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