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委座高明!”戴笠心领神会,这手“偷梁换柱”和“转移视线”玩得漂亮。
“还有,”老蒋补充道,“给柯明义和延安发去密电,以协调抗战为名,询问他们飞机的具体性能、产能和部署情况,要求他们‘服从统一调配’。
顺便……提醒他们,注意保密,不要过度暴露实力,以免招致日军报复性打击。”
这最后一句,看似关心,实则暗藏敲打和警告,意思是:别太蹦跶,老子盯着你们呢!
命令迅速被执行下去。
几天后,《中央日报》果然在不起眼的位置刊登了嘉奖令,通篇充斥着
“在我英勇领袖蒋委员长领导下”、
“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指挥有力”
之类的官样文章,试图将“猎隼”小队的功绩模糊化、体制化。
同时,关于淞沪、武汉空战中中央军飞行员事迹的报道也开始增多。
然而,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延安那边鲜活生动、充满细节的报道早已深入人心,重庆这边刻板官样的文章,怎么看都像是事后抢功,效果大打折扣。
至于那封询问飞机详情的密电,送到柯明义和延安那边,更是如同石沉大海。
柯明义只回了一句:“技术细节,关乎国防机密,不便透露。杀敌报国,我辈责无旁贷,无需‘统一调配’。”
延安的回电更是绵里藏针:“感谢军事委员会关心。我军将士深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自有动力。日寇若来报复,必让其碰得头破血流!”
老蒋看着这两封回电,气得差点又把桌子掀了,却也无可奈何。
他现在是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尾大不掉”。柯明义和延安,已经不再是当初需要仰他鼻息的小角色了。
他们有了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工厂,现在连舆论高地也开始抢夺。
这场由一架侦察机引发的风波,表面上是一场宣传战,实则是各方势力对未来话语权和领导地位的又一次激烈预演。
老蒋闷坐在办公室里,只觉得那“民族领袖”的宝座,坐得是越来越烫屁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