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不甘心的众人(2 / 2)

他心动了,柯明义的蓝图描绘的,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强大中央”的前景。

但他更深的忧虑在于:“若依此策,各地方势力,尤其是延安和‘东山’本身,岂非获得了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彼等壮大,将来恐成心腹之患!”

最终,重庆的回复暧昧不明,既未明确反对,也未全力支持,只强调“谨慎研判,稳妥行事”,并暗中加紧了对苏联援助物资的掌控和对各方的监视。

陕北窑洞里,煤油灯下,几位领导人传阅着柯明义的分析。

“柯明义同志的眼光,很毒辣啊。”

一位领导人深吸一口烟,“鬼子这是吃了南洋的肥肉,不想动咱们这难啃的骨头了,他判断敌人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维持现状,我看,有七分道理。”

“风险确实存在。”

另一位领导人接口,“但相比于盲目反攻带来的消耗,这个机会更值得抓住,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工厂,需要让战士们换上更好的武器,让老百姓能喘口气。”

毛委员最终拍板:“机会稍纵即逝!告诉柯明义同志,我们原则上同意他的判断。

延安将利用此窗口期,全力发展生产,深化土改,扩大民兵,巩固根据地。同时,对外保持必要防御姿态,不主动挑起大规模冲突,避免刺激日军神经。”

延安的回复迅速而果断,带着一股抓住历史机遇的狠劲与务实。

广西,桂林。李宗仁与白崇禧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炽热。

“健生,看来,咱们的‘建设广西,复兴中国’口号,可以真正放手去干了!”李宗仁难掩兴奋。若能避开日军主力兵锋,凭借广西地形和现有基础,桂系实力必能再上一层楼。

白崇禧沉吟道:“德公,机会是好,但也不能全然不防,我看,主力部队保持战备,暗中则全力兴办实业,整军经武。

另外,与‘东山’的技术交换要加快,他们答应给的炼钢和小火炮技术,必须尽快到手!”

山西的阎锡山、云南的龙云等人,想法也大同小异,在确保自身地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捞取实惠,壮大实力,成了他们的共识。

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不甘心的人还是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