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涵盖经费使用、渠道维护、风险管控(包括数次与军统、中统及日特机关的擦肩而过和反制措施)、以及明年重点目标名单,一份罗列了欧美大学、研究所、大型企业数十个“关键名字”的绝密文件。
柯明义听完,沉默了片刻。这支隐藏在幕后的万人队伍,是他“知识掠夺”战略的执行者,他们的工作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其成果直接决定了“东山”体系能走多快、走多远。
“做得很好。”柯明义最终开口,语气依旧平淡,“但压力会越来越大。各方特务机关不是傻子,我们动作越频繁,留下的痕迹就越多。明年,策略要调整。”
他下达指令:“第一,收缩国内活动频率,重点转向质量和安全。对已确认的目标,要么不动,动则必须成功,且要处理得更干净,制造‘自然离职’或‘意外失踪’的假象。
第二,海外渠道优先。利用国际局势动荡,特别是欧洲,加大力度。经费向海外倾斜。
第三,内部审查再加一级。何部长那边会配合你,启动新一轮背景筛查,尤其是能接触到目标名单的人。”
“明白!” “掌柜”肃然应命。
会议结束,众人无声离去。柯明义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地图上那些被标记出的名字和地点。
正是这一万人的默默努力,加上自身培养,才使得“东山”体系如今拥有了两万余名高级研究人员和三万余名初中级研究人员的庞大智力库。
他们分布在各个实验室、设计所、工厂车间,是“太行一号”、“三十二式”、“初教-1”以及那些寂静实验室里无数突破的真正缔造者。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足以撬动一个国家命运的知识力量。而守护和壮大这股力量,其凶险与复杂,丝毫不亚于正面战场的任何一场战役。
窗外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地上的积雪。山腹之内,“东山”的大脑和神经中枢仍在高效运转,为下一个年度的较量积蓄着力量。
人才的争夺战,从未停止,也愈发隐秘和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