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柯明义道。
“发动机在三千五百米以上功率衰减比预期略大。副翼在高速(超过二百二十公里每小时)时有点抖。还有,蒙皮在长时间暴晒后,有轻微松驰现象,需要定期绷紧。”总工如实汇报,没有任何隐瞒。
“产能。”柯明义的提问直接跳到了最终环节。
总工和旁边的张泽远交换了一个眼神。张泽远上前一步,语气沉重:“极难。老板。比造炮难十倍。发动机的曲轴、气缸盖精密铸造合格率只有三成。
螺旋桨需要专用的木材和胶合剂,我们目前只能小批量实验室制作。仪表的精密齿轮和游丝,需要老师傅在显微镜下一点点调整。
铝材的轧制和热处理工艺还不稳定…目前,实验室状态下,不计成本,一个月…最多能攒出两到三架。
这还不包括培养一名合格飞行员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消耗,那更是一个无底洞。”
这个数字,寒酸得可怜。甚至不够一场小规模空战的损失。
柯明义脸上没有任何失望的表情。他走向那架“初教-1”,手掌按在冰冷的金属螺旋桨上。
“够了。”他开口道,“现阶段,我们不指望它去争夺制空权。它的任务只有一个:培养种子。”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总工、张泽远和那两名试飞员:“立刻成立‘航空教导队’。选拔标准:年龄二十岁以下,文化程度初中以上,身体健康,政治绝对可靠。由老葛和小王几位有经验的飞行员担任首席教官。”
“目前已有的三架原型机,以及未来半年生产的所有‘初教-1’,全部用于训练。飞行训练必须在绝对保密和天气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优先进行地面演练和模拟器训练(基于柯明义提供的设计思路制作的简易设备),最大限度减少实飞小时数,降低风险。”
“所有关于‘初教-1’的技术资料、飞行手册、训练大纲,密级提到最高。参与该项目的所有人员,包括地勤、学员,实行全封闭管理,与基地其他区域隔离。”
“你们的任务,不是造出多少架飞机,而是带出多少能飞、能教下一批的飞行员。哪怕一年只培养出十个合格的种子,就是成功。”
“明白!”总工等人挺直腰板,沉声应道。
柯明义最后看了一眼“初教-1”。
转头对左玉波低声道:“通知研发部门,基于‘初教-1’的经验和发动机技术的积累,下一步轻型多用途飞机和相关金属应力计算的研发,可以开始了。”
验收结束。地勤人员上前,开始将飞机推回机库。发动机的轰鸣声仿佛还在山谷中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