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泸定桥,红军一头扎进寒冷的大山里。冷风嗖嗖的,跟刀片子似的刮脸。远处那些大雪山,白茫茫一片,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怵。
要没准备,这就是道鬼门关。缺吃少穿,上去就是拿命填。
可现在不一样了。
在遵义、在云南,红军可是好好补充了一把。粮食袋是满的,身上棉衣虽然破但厚实,关键是,那本被翻烂了的《对日作战纲要(实战篇)》里头,柯明义那帮人愣是加了一章——“极寒山地生存与机动指南”!这可是宝贝!
指挥部里,炭火烧得噼啪响。第一人看着地图上标注的雪山垭口,眉头没以前那么紧了。
“同志们,翻雪山,是道坎,但不是死坎。”他敲着地图,“《纲要》里说了,‘预则立,不预则废’。咱们这次,就得把准备功夫做足喽!”
第二人点头:“对头!不能再光凭一股蛮劲。要讲方法,讲工具!手册里画的那几样玩意儿,我看行!”
第三人立刻布置任务:“各军团马上行动!一、组织采购队,向山下老乡大量购买生姜、辣椒、老陈醋,还有烧酒!这东西驱寒,关键时刻能救命!二、抽调各师工兵连和后勤人员,集中打造‘翻山神器’!”
命令一下,部队立马热火朝天干起来。
山里别的没有,竹子、木头多得是。战士们看着手册上的图样,嘿,这玩意儿不难!
有的砍来粗竹子,捅开竹节,两头削尖了,再绑上麻绳——简易的“雪地防滑鞋套”和“登山杖”就成了。踩进深雪里,不容易陷下去,还能借力。
有的找来结实的长木棍,用火烤弯了,两头固定上木板,再缠上粗麻绳——好家伙,简易“雪橇”和“拖架”就有了!重伤员和沉重的弹药箱可以放上面拖着走,省力多了!
手巧的战士,甚至照着手册,用缴获的油布和树枝做了不少“挡风斗篷”和“雪窝棚”的骨架,这玩意儿到了山上,可是能保命的。
老百姓看着红军这通忙活,又见他们买卖公平,不抢不夺,还主动拿盐巴、草药跟老乡换东西,心里也热乎。不少山民把自家存的皮毛、干粮甚至藏着的腊肉都拿了出来,非要塞给红军。
“红军先生,你们是去打土匪的,带上吧,山上冷啊!”
七万人的队伍,像一头即将挑战严寒的巨兽,仔细地打磨着自己的爪牙,积蓄着力量。
出发的日子到了。天蒙蒙亮,队伍像一条灰色的长龙,开始向第一座雪山——夹金山蠕动。
山脚下还凑合,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风越大,雪越深。
要是准备不足,这会儿肯定已经开始有人掉队、冻僵了。
但现在,情况好了不少。
每个战士的干粮袋里,除了炒米,都多了几块姜糖、一把干辣椒。水壶里灌的不是冷水,是呛鼻子的姜汤或者辣乎乎的辣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