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 > 第124章 战略退却与形势评估

第124章 战略退却与形势评估(2 / 2)

他严令情报部门:“必须彻查傅作义部新式火器的来源!是苏俄援助,还是其自研?绝不允许其形成规模!”

同时,他再次强调“以战养战”的策略,要求加快对已占领矿区、粮区的掠夺效率,以弥补持续作战的消耗。

南京方面: 蒋介石在得知绥远战局及傅作义部“新获利器”阻敌的消息后,心情复杂。

一方面,他乐见地方实力派能有效消耗日军;另一方面,他又对这种不受控制的“技术扩散”深感忧虑。

“雨农(戴笠字),”他召来军统负责人,“‘东山’的影子,到底有多大了?查清楚,他们的手,伸到了哪里?绝不能让某些人(指阎锡山、李宗仁等)借此坐大!”

加强对地方势力技术渠道的监控和渗透被提上日程。

延安方面: 中共中央敏锐地注意到了绥远战例中体现出的新技术战术价值。一份由军委发出的指示信正通过秘密交通线送往华北各根据地:

“……应以极大注意力收集与研究对敌作战之新技术、新经验,特别是爆炸物之使用。可选派机灵可靠之同志,设法与北方友军(指晋绥军等)接触,学习其长处,但务必隐蔽、谨慎,以防顽固派制造摩擦借口……”

“东山”基地: 柯明义通过何振军的情报网络,详细分析了察绥会战的经过。他对傅作义部的顽强表示赞赏,但也对其技术应用的粗糙感到惋惜。

“我们的手册,只是给了他们一把钥匙,但想打开胜利之门,还需要一整套匹配的锁具(指工业基础和组织能力)。”

他对李总队长说道,“通知技术支队,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要更侧重于‘适劣化’——如何在更简陋的条件下,生产出更稳定、更易用的武器。我们要给出去的是能立刻种下去的‘种子’,而不是还需要精心培育的‘幼苗’。”

在后套防区的指挥部内,气氛凝重而非沮丧。傅作义将军于军事会议上指出:“此役,日寇虽暂据地利,然其兵力愈显分散,补给线愈长。我军退守既有阵地,非为败退,乃为蓄力。

诸君需加紧整补部队,巩固防线,深挖工事,囤积粮弹。光复失地,来日方长。当前要务,是让部队恢复战力,站稳脚跟。我们有了新的‘家伙’,更要有用好这些‘家伙’的新脑子!”

日军方面,关东军司令部亦在进行冷静评估。

武藤信义大将清楚,占领土地仅是开始,要消化成果、将其转化为持续战争能力则困难重重。面对傅作义部主力未受重创、随时可能发起反击的现实,以及广袤占领区内必将兴起的游击抵抗,他下达了严厉的指令:

“命令前线各部,转入巩固防御阶段。立即沿主要交通线及资源点构筑永久性防御工事、碉堡群及封锁沟。组织快速反应部队,对占领区进行不间断的肃清作战,严厉镇压任何抵抗活动,确保后方稳定。

情报部门需加强对傅作义部动向及后套地区防务的侦察,特别关注其新式装备之来源与部署。”

察绥战役的正面大规模交战虽已结束,但战争并未停歇。它转化为一场围绕占领与反占领、清剿与游击、资源掠夺与后勤破袭、技术封锁与反制的更为残酷和持久的较量。

一本由血与火写就的教科书刚刚翻开新的一页,双方都在争取时间,为下一轮更剧烈、也可能更陌生的碰撞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