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卡脖子的“母机”(2 / 2)

结果机器刚一转,整个厂区的灯光都肉眼可见地暗了一下。老旧的小水电站和柴油发电机提供的电力极其不稳定,电压波动巨大。

“长官,这……这不行啊!”法国技师摊着手,用生硬的中文抱怨,“电压像跳舞一样!精密铣床的电机根本受不了,会烧掉的!而且动力不足,加工力度一大就闷车,零件肯定报废!”

龙云气得直拍桌子:“电!电!电!修水电站要钱要时间!买大功率的柴油发电机,德国货贵得要死,还他妈被禁运!难道老子要为了这几台机器,专门再建个电厂不成?!”

一时间,各大军阀都陷入了“母机焦虑”。他们发现,自己那看似不错的工业底子,在“东山”手册所描绘的“精工时代”面前,竟然如此薄弱和不堪一击。

好机床、好电机、好刀具、好量具……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成了卡住他们军工咽喉的第二道,也是更艰难的一道关卡。

蒋介石那边也没闲着。他的嫡系部队自然优先获得了从德国、美国进口的最新式精密机床,装备了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的新建车间。

但他也深知“母机”的重要性,严令兵工署和资源委员会:“严格控制高性能机床流向地方!特别是桂系、晋绥那边,一片轴承、一根高质量的合金刀具都不准流过去!”

军统和中统的特务们瞪大了眼睛,严密监视着各大口岸和运输线,严防死守“敏感设备”流失。

这场围绕“工业之母”的暗战和卡脖子,变得比争夺人才更加激烈和无声。

军阀们各显神通:有的继续疯狂走私,有的开始尝试仿制甚至自己动手改造老旧设备,还有的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先生产要求稍低一些的武器,比如更多地制造手榴弹、复装子弹,而不是去挑战高精度的机枪和火炮。

“东山”基地通过何振军的渠道,隐约得知了外面的困境。

柯明义只是淡淡一笑:“意料之中。工业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让他们先慢慢折腾吧,等他们体会到真正的‘痛’,才会明白什么是国之根基。”

他转身对朱建平吩咐:“不过,咱们自己的高精度机床研发和仿制,也得再加快进度了。不能总指望那条危险的通道,我们必须能自己造出‘母机’的母机!”

“东山”的深处,更加尖端的机床实验室里,灯火彻夜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