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攻势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顺着铁路、公路、电报线,往关内疯传!
最先炸锅的是北平、天津、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报社。
报童们举着还带着油墨香的号外,在街头巷尾疯跑,嗓子喊得嘶哑:
“号外!号外!东北大捷!百万军民大破鬼子囚笼!”
“‘没良心炮’显神威!小鬼子节节败退!”
老百姓跟疯了似的围上来抢报纸,茶馆、酒楼、街头巷尾,全是讨论东北战事的人。
“我的娘嘞!百万军民?这是要把小鬼子赶出去的架势啊!”
“早就该这么打了!咱中国人多,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小鬼子!”
“听说那‘东山’的队伍,不光能打仗,还会造新枪、修公路,真是厉害!”
上海的《申报》直接用整版篇幅报道,标题加粗放大:
“东北烽火燎原!‘惊蛰’攻势改写抗战国局——从被动挨打至主动出击,民心可用,胜利可期!”
文章里详细写了各支抗日武装如何协同作战,如何用“没良心炮”轰塌鬼子据点,甚至提到了“快响二十式”半自动步枪的威力,把东北的抵抗形容成“觉醒的民族铁拳”。
天津的《大公报》更直接,分析起了局势:
“关东军兵力分散,补给线遭重创,短期内无力发动大规模反扑。东北抗日武装借‘基建’夯实根基,又以‘惊蛰’攻势扩大地盘,此消彼长之下,东北抗战争取到关键喘息之机!”
全国的学生运动也被点燃了。
北平的学生举着“支援东北!捐钱捐物!”的标语上街游行,号召市民为前线捐棉衣、捐药品;
上海的学生组织募捐,几天就凑了几十万大洋,找关系往东北送;
南京的学生更是直接堵在国民政府门口,喊着“出兵东北!收复失地!”的口号。
连偏远的西南、西北,消息传到后,老百姓也自发组织起来。
四川的袍哥捐了大批粮食,山西的商人捐了银元,甚至云南的土司都派了人,带着药材往东北赶。
全国上下,第一次因为东北战事,拧成了一股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