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乱载三国 > 第84章 法正醉闯红楼记(六)

第84章 法正醉闯红楼记(六)(2 / 2)

邢夫人在一旁冷冷地哼了一声。王夫人则垂着眼皮,捻着佛珠,不知在想什么。

法正早已料到有此一问,他不慌不忙,从容应道:“老太君虑得是。礼之大防,确不可废。故而晚生当时亦曾思量,此举有三不可行,却亦有三大益处。”

“哦?”贾母来了兴趣,“先生说说,哪三不可行?哪三大益处?” 连王熙凤也停下了捶腿的手,好奇地看着法正。

法正清咳一声,侃侃而谈:“这三不可行者:一,若依世俗之见,兄妹结拜,易惹闲言碎语,此乃顾虑之一;二,宝二爷与林姑娘皆是金玉般的人品,若仪式不周,反为不美;三,结拜乃郑重之事,若心不诚,意不坚,不过儿戏一场。”

他先承认困难,显得客观,随即话锋一转:“然,晚生思之,若处置得当,其益处更大。这一益,在于‘名正言顺’。宝二爷与林姑娘自幼一处长大,情分非常,府中上下皆知。与其任其亲近惹人猜疑,不若明定兄妹名分,自此光明正大往来,反而堵了那些小人悠悠之口。此乃‘以正合’之道。”

贾母目光一闪,微微颔首。王夫人捻佛珠的手也慢了下来。

“这二益,在于‘情理相安’。林姑娘客居于此,虽有老太君疼爱,终究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若得宝二爷这位兄长名正言顺的照拂,于情于理,皆是慰藉,也更显贵府待亲戚之厚道。宝二爷得了这位才情卓越的妹妹,亦可时常切磋学问,收敛些顽皮心性,岂非两全其美?”

薛姨妈忍不住点头道:“这话说得在理。颦丫头确是心思重了些。”

“这三益嘛,”法正顿了顿,看向贾母,语气变得深沉,“在于‘家风彰显’。如今世风日下,人多虚伪。贵府乃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若能不拘泥俗礼,导人向善,成全一段纯真无邪的兄妹情谊,传扬出去,世人只会赞老太君治家有方,家风淳厚,重情重理,而非那些刻板迂腐之家可比。此乃教化之功,远胜俗礼虚文。”

这一顶高帽戴得恰到好处。贾母最在意的,就是贾府的体面和声誉,以及儿孙们的和睦快乐。法正句句都说到了她的心坎上。将一件可能“不合礼”的事情,提升到了“彰显家风”、“教化之功”的高度。

贾母脸上的线条明显柔和了下来,她沉吟片刻,忽然笑了笑,对左右道:“你们都听听,先生这番见解,倒把一件孩子气的胡闹,说出了几分道理。”

王熙凤何等机灵,立刻接话:“可不是嘛!老祖宗,我就觉着宝兄弟和林妹妹认个干亲没什么不好。以后宝兄弟再有什么新奇玩意儿,给林妹妹送去,也名正言顺不是?也省得外人说闲话。”

贾母瞪了王熙凤一眼,笑骂道:“就你这猴儿嘴乖!” 但语气已是十分缓和。

她转向法正,语气亲切了许多:“先生一番高论,老身受教了。既然先生是一片美意,孩子们又是真心要好,这件事,就此作罢,以后休要再提便是。只是……” 她顿了顿,目光恢复了几分锐利,“先生既客居于此,还望日后多多引导宝玉那孽障走上正途,读些圣贤书,才是根本。”

法正知道,这一关算是过去了,而且似乎还因祸得福,得到了贾母某种程度的认可和“委托”。他连忙起身:“老太君言重了。晚生定当尽力,与宝二爷讲些经史道理。”

从贾母上房出来,法正后背已是一层细汗。这贾母看似慈祥,实则精明厉害,句句机锋,比他在蜀汉朝堂上应对那些言官还累。不过,总算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一场危机化解了,还意外地巩固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

他抬头看了看贾府上空那片被亭台楼阁分割的天空,心中暗叹:在这地方生存,光有谋略还不够,还得有能把黑的说成白的口才。自己当年要是把这忽悠的功夫多用在劝谏先主上,会不会……

他摇了摇头,甩开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眼下,他得想想,怎么应付贾母“引导宝玉读圣贤书”这个新任务了。让宝玉读圣贤书?法正觉得,这难度可能比忽悠贾母还要大得多。

他摸了摸袖中那面冰凉的“风月宝鉴”,忽然有点想拿出来照照贾母,看看这位定海神针般的史太君,在那镜中又会是何等景象?不过,想到那耗神伤身的副作用,他还是忍住了。

“罢了,还是先去寻宝玉,看看这位‘义弟’又在捣鼓什么新花样吧。”法正苦笑一声,朝着怡红院的方向走去。这贾府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充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