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斩腐恶,基石立新朝
“石碣天书”与新政推行,为梁山奠定了“天命”与“法统”的双重基石,内部凝聚力空前高涨。但徐庶深知,欲成大事,仅靠山寨内部的整饬远远不够,必须将“替天行道”的理念转化为切实的统治实践,赢得更广泛的民心,并让朝廷统治的根基——地方秩序——发生动摇。他选择了一个看似低调,却影响深远的突破口:智斩贪官,建立样板。
第一幕:选定目标,搜集铁证
徐庶并未急于攻打大州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梁山势力边缘的几个州县。通过朱贵庞大的情报网络,他锁定了两个典型:一个是济州府下的某县知县,姓郑,绰号“郑剥皮”,贪酷异常,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逼死人命无数;另一个是东平府的一名兵马都监,姓董,仗着掌管地方军权,与豪强勾结,欺行霸市,甚至暗中纵兵为匪,劫掠商旅。
徐庶的策略是“精确定位,外科手术式清除”。他派时迁、白胜等精干人员,潜入这两地,并非刺探军情,而是专门搜集郑知县和董都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铁证。他们走访受害百姓,记录口供,甚至设法拿到了部分账本、书信等实物证据。整个过程隐秘而高效,完全不同于传统山寨的踩盘子。
第二幕:公审大会,民心所向
证据确凿后,徐庶并未派大军攻打。而是选择一个夜晚,由卢俊义、林冲分别率领两支精锐小分队,如神兵天降,直接潜入县衙和都监府,将正在作威作福的郑知县和董都监生擒活捉,其护卫爪牙则被迅速制服。
第二天,在两地最热闹的市集,梁山人马悄然搭建起简易木台。被蒙面带来的郑、董二人,以及他们的一些主要帮凶,被推上台。当地百姓惊疑不定,不知发生了何事。
这时,一位梁山头目(如裴宣,以其铁面无私形象)登台,并不亮明梁山身份,而是以“代天巡狩义士”的名义,当众宣读郑、董二人的罪状,展示部分证据。血淋淋的事实,件件桩桩,都是当地百姓熟知或深受其害的。
宣读完毕,群情激愤。裴宣朗声道:“天道昭昭,报应不爽!今日,便为受屈的乡亲们,讨还公道!” 随即,在万众瞩目下,依据《梁山泊约法》中“贪酷害民者斩”的条款,将郑、董二人明正典刑,当场斩首!其非法所得家产,当场登记造册,宣布将大部分用于补偿受害百姓和本地公益。
这一幕,对当地百姓造成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他们亲眼看到不可一世的贪官污吏伏法,看到了“义军”不仅武力强大,更主持公道!梁山人马行动迅速,纪律严明,斩首示众后即刻撤离,并未骚扰平民一分一毫。
第三幕:建立秩序,播种新芽
斩首行动只是开始。徐庶的后续手段更为关键:
1. 留驻小队: 在两地秘密留下数名精干人员,扮作货郎、郎中,暗中观察地方动向,防止新的恶势力滋生,并继续收集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