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情报先行,知己知彼: 朱贵的情报网全力运转,不仅探查官军调动、将领性情,还重金收买官府小吏,甚至利用李师师这条若隐若现的线,获取朝廷高层动态。戴宗的神行术被用于传递最紧急的军情。
4. 分化瓦解,攻心为上: 徐庶亲自撰写檄文,历数蔡京、童贯等罪状,申明梁山“只反贪官,不反朝廷(表面上)”、“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立场,抄写无数份,由细作潜入官军占领区散发,动摇其军心,争取民心。并明确表示,只与主剿的贪官集团为敌,对被迫征调的官兵则网开一面。
第三幕:初试锋芒,挫敌锐气
不久,朝廷任命大将呼延灼为主帅,率连环马军及地方厢军,号称十万,水陆并进,直扑梁山泊。
首战,呼延灼依仗连环马阵威力,试图在岸边开阔地击溃梁山主力。徐庶早已从情报中知悉连环马特点,命林冲、秦明(已按剧情上山)等马军头领伴装不敌,诱敌深入。同时,早先由汤隆(金钱豹子,已上山)按照徐庶提示打造的钩镰枪,已秘密装备一支由刘唐、李逵等步军头领率领的精锐小队。
当呼延灼的连环马冲入预设陷阱(挖掘的陷坑、撒满的铁蒺藜)阵型大乱时,钩镰枪队突然从两侧芦苇荡中杀出,专砍马腿。一时间,人仰马翻,呼延灼苦心经营的连环马阵瞬间崩溃。林冲、秦明趁机率军掩杀,官军大败,呼延灼仅以身免。
此战,梁山不仅粉碎了官军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更缴获了大量军械马匹,士气大振。宋江亲眼见到梁山军纪严明、战术得当,以弱胜强,对徐庶的领军能力彻底信服,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军务。
第四幕:将计就计,水淹七军
呼延灼败后,朝廷又调派精通水战的刘梦龙、党世雄率水军前来。对方仗着船坚炮利(投石机),企图强行突破水泊。
徐庶与吴用、三阮等水军头领商议后,定下诱敌深入、水陆夹击之计。他命阮氏兄弟率小股船队骚扰诱敌,且战且退,将朝廷水军主力引入水泊深处一处狭窄水道。
与此同时,徐庶早已暗中命人在上游筑起简易水坝,蓄积水量。待官军战舰进入伏击圈,一声号炮,上游掘开水坝,洪水奔腾而下!官军大船在狭窄水道中转动不灵,互相碰撞,或被洪水掀翻。早已埋伏在两侧芦苇丛中的梁山小船趁机杀出,用火箭、凿船工具发动攻击。刘梦龙、党世雄虽勇,但天时地利尽失,水军几乎全军覆没。
经此两役,梁山声威达到顶点,朝廷震动,短时间内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全面围剿。梁山泊获得了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机。
砥柱中流,新政萌芽
击退官军围剿后,徐庶的威望在梁山达到顶峰。他不再是那个“穿越来的神秘寨主”,而是真正被全体好汉认可的领袖。连宋江也心悦诚服,公开表示:“寨主文韬武略,远超宋江,梁山有寨主领导,实乃天幸!”
利用这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徐庶开始着手更深层次的改革。他仿效汉初制度,在梁山控制区内试行“屯田制”,让部分军士与百姓一起垦荒种田,减轻后勤压力;设立“功勋簿”,明确赏罚,激励士气;甚至开办“讲武堂”,由林冲、徐庶亲自授课,提高中下层头目的军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