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乱载三国 > 第35章 荀攸的忽悠日记(一)

第35章 荀攸的忽悠日记(一)(2 / 2)

曹公眼睛一亮:“有理!那就先秘密训练!”

于是,一场可能沦为天下笑柄的闹剧被扼杀在摇篮中。只是苦了主公的亲卫队,听说今天下午他们在校场一个个练得面红耳赤,人仰马翻。夏侯惇将军路过,看了半天,嘀咕道:“这练的是哪门子邪功?”我只好拍拍他肩膀:“元让,主公深意,不可妄加揣测。”其实我心里想的是,但愿别摔出个好歹来。

有时候我觉得,曹公像是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而我和文若(荀彧)、奉孝(郭嘉)等人,就是一群拼命把他拉回正道的保姆。文若负责讲道理,奉孝负责出谋划策,而我,常常负责……忽悠。用看似无比正确的道理,把主公那些不太靠谱的想法,引导到不那么离谱的方向。

这叫“顺势而为”,对,就是顺势而为。我叔父荀彧总说我这是“诡道”,不够正直。可跟他那样总是直言进谏,把自己气得头疼相比,我觉得我的方法对大家的身心健康都更有益。至少,主公不会因为被我反驳而恼羞成怒,我也不会因为直言而惹祸上身。双赢。

建安十三年 腊月二十 天气大雪 心情:哭笑不得

临近年关,曹公开始关心起年轻将领的个人问题。尤其是子龙(赵云)——哦不,那是刘备的人——是我们这边的张辽、徐晃他们。主公觉得将领们终日忙于军务,疏忽了家室,不利于稳定军心。初衷是好的。

但今天,他把我叫去,说有个“绝妙”的主意:“公达,我欲做媒,将文远(张辽)与我侄女撮合,你看如何?”

我心中警铃大作。张文远将军是难得的将才,沉稳刚毅,但主公那位侄女……性情骄纵是出了名的。上次她因为厨子做的羹汤稍咸,就直接把碗扣在了厨子头上。这要是嫁给张辽,怕是合肥之战前夜,两人都能因为“今晚谁去关城门”这种问题吵起来,影响战局。

“主公体恤将士,实乃仁德之主。”我先戴高帽,“文远将军若得知主公如此关怀,必感激涕零。”

曹公满意地点头。

“不过,”我沉吟道,“联姻之事,关乎重大,尤需顾及双方意愿。文远将军性情刚直,若知婚事乃主公安排,即便应允,心中或许以为主公觉其家室不修,方能不足,反生芥蒂。不若主公先表关怀,时常赐些锦缎珍玩,令其自行购置家用,或设家宴邀其参与,使其自然感受家庭之暖。待其有意,再顺势撮合,方显水到渠成。”

简而言之:您别硬来,先创造点氛围,让他们自己看对眼。当然,我很怀疑张辽和那位千金能不能看对眼。但至少,先把眼前这桩强行指婚拖过去。

曹公觉得我说得在理,便答应了。我退出时,他还在喃喃自语:“嗯,是先送蜀锦还是江南瓷器呢……”

走出府门,郭嘉在转角处等着我,裹着厚厚的裘衣,笑得贼兮兮的:“又救了一位同僚于水火?”

我叹口气:“文远欠我一顿好酒。”

“你这‘顺势忽悠’的本事,真是日益精进。”郭嘉调侃道,“哪天写本《荀公达忽悠大全》如何?”

我白了他一眼:“那你先得保证主公看不到这本书。”

两人说笑着走向酒肆。雪下得正紧,我心里却想,这乱世之中,能以此等方式护得一时安稳,让那些耿直之士少受些无妄之灾,让主公的奇思妙想不至于太过跑偏,或许也是我荀攸存在的意义吧。

虽然,有时候真的挺心累的。比如明天还得想办法劝主公放弃那个“给所有战马穿上绣花马鞍”的念头……

唉,日记就此搁笔,且去喝两杯解乏。这年头,做个谋士,光有智商不够,还得有点“忽悠”的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