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争分夺秒(2 / 2)

“行了,知道了,去吧。”方黎女士有些忧伤地低下头,用一种悲戚的语调说:“哎~人老了,就是讨人嫌,别人都让自己走了,还脸皮厚待在这里干嘛呢?我明天就去买票回海城。”

“妈,你胡说什么呢?我什么时候嫌弃你了?”汪文川知道她是故意的,但内心还是有些心疼,周围虽然没有人听见她的话,他却觉得好多人都听见了,每个人都来他耳边轻叹,马上让她别走了,可是……

“妈,我们的实验刚刚才取得了一个短期的成果,离最后的目标还有好长的距离呢,您在这里,我根本没有心思去实验室了。”

方黎女士第二天真的坐车走了,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开心,开心自己的孩子真的有在用心学习、努力钻研,于自己、于学校、于国家,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1979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了。

詹春兰又开始学校、图书馆、寝室三点一线,除了专业知识,她还与室友组成了语言小组,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来苦练外语技能,当时国家急需与其他开展贸易往来,外语能力是“通行证”。

英语她毕竟有过十多年的学习经验,虽然忘得有些多,但复习起来还是比从头再学要好很多,这个学习小组最大的功能就是用外语对话。

在外语时间里,不能用汉语交流,要想办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努力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方式,比单纯的背单词、做题,口语能力提升得很快。

\"today's ic is about iional trade.\"(今天的主题是国际贸易。)担任本周组长的室友夏昭用英语开场。

詹春兰流畅地接话:\"In ters of paynt ters, I prefer letter of credit.\"(在付款条件方面,我倾向于信用证。)

这样的对话练习起初很是艰难,常常词不达意,但坚持下来,她们的口语能力突飞猛进。除了英语,小组还尝试用日语讨论商品品质,用德语模拟商务谈判。多语种的学习让她在阅读外文资料时如虎添翼。

除了语言,她还特别关注的是法律这一块。当前国家法律还不是很完善,很多时候进出口还得受制于人,听别人说了算。

因此,她着重学习国际商法与惯例,像什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S)、《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这些当前在国内还属“冷门知识”,因此,她还得自己努力去找相关的知识和课本,虽然有后世的知识、眼光和法律常识,学起来还是进度缓慢。

但这样的东西,就是要严谨、细致,快但没有掌握,也没用,只能慢慢磨,好在她自从来到这里后,性子就不自觉变了好多,最明显的就是她有耐心了,不会动不动就急眼了。

因为春交会和暑期外贸部实习的经历,她相对轻松的进入了华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实习,在这里,她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信用证操作的全过程。

“审单要像做数学题一样仔细,”带她的老师傅说,“一个字母错了,整批货就可能被拒收。”

她认真记录着每个细节:商业发票如何制作,提单要注意哪些条款,保险单的金额怎么计算。这些看似枯燥的单证工作,在她看来却充满魅力——每一张单据都关系着国家的外汇收入。

只有亲身在这个时代,才能明白那种从上到下、从国家到个人的那种急迫感,大家清晰的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想要努力缩小差距,甚至是超过他国。因此,每个人都在赶路,詹春兰不是特殊的,也不是最用功的,她不过是奔跑在这条赛道上的一个普通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