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完凉,三人坐在巷口的凉茶铺里。李秀秀小口啜着苦涩的凉茶,忍不住皱眉。
\"慢慢就习惯了。\"阿灿笑道,\"广城的夏天,不饮凉茶顶不住的。春兰师姐第一次来的时候,也是喝不惯,现在都能品出不同铺子的区别了。\"
范红英看着热闹的介绍,有很多出来摆摊的,产品各种各样,她只觉得有些惊讶。
现在的江城也有摆摊的,但是还只有零星几个,一方面是大家不大看得上摆地摊,觉得是小道,没本事的人才去干这个;更多的还是不敢,除了极少部分是喜欢钻营,更多的出来摆摊,不过是走投无路之后的选择。
不像广城,遍地开花。
范红英望着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广城的街头巷尾,摆摊的商贩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大声吆喝,热情招揽,丝毫不觉得这是什么\"没本事\"的营生。
\"靓女,看看这丝巾啦,最新款的!\"一个烫着卷发的阿姨热情地招呼范红英,\"从香港进来的货,全广城独一份!\"
李秀秀好奇地摸了摸丝巾的料子,轻声对范红英说:\"这料子确实不错,比江城的要好。\"
阿灿在一旁解释道:\"广城靠近港澳,很多新款式都是最先从这里流行开的。现在政策放宽了,大家都想着法子做生意。\"
正说着,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小伙子停在他们面前,车后座上架着个玻璃柜,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各式电子表。\"进口电子表,香港来的货,要不要看看?\"
范红英注意到,这些摆摊的年轻人大多穿着时髦的确良衬衫,脚下踩着塑料凉鞋,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子闯劲。他们不像江城那些被迫摆摊的人般畏畏缩缩,反而带着一种\"我在创业\"的自豪感。
\"其实啊,\"阿灿压低声音,\"这些摆摊的里面,有不少是辞职的工人,还有大学毕业的呢!\"
这话让两个姑娘大吃一惊。在江城,大学毕业生可是天之骄子,怎么可能出来摆地摊?
\"为什么?\"李秀秀不解地问。
\"赚钱啊!\"阿灿笑道,\"你们知道他们一个月能赚多少吗?少的有一两百,多的能上千呢!\"
\"上千?\"范红英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比她们在江城的工资高出十几倍!
三人继续往前逛,在一个卖服装的摊位前,范红英被一件改良版旗袍吸引住了。这件旗袍保留了传统的立领和盘扣,但下摆改成了A字型,面料也用了更轻盈的绸缎。
\"这件衣服很适合你。\"摊主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烫着时髦的卷发,\"这是我自己设计的,把传统旗袍和现代时装结合起来了。\"
\"你自己设计的?\"范红英惊讶地问。
\"是啊,\"姑娘爽快地说,\"我在美院学过服装设计,上班还要在大师傅手下当学徒,我不愿意这样慢慢熬,政策已放宽,就自己出来做生意了。\"
范红英抚摸着旗袍上精致的刺绣,丝线在阳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这一刻,她心中的迷雾仿佛被广城热烈的阳光驱散了。
她其实也是大学生,可是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在之前没有定论,可现在她明白了,大学生也好,文盲也罢,重要的是敢想敢干。
作为一名大学生,多少还是能够看出来这次政策的调整意味着什么,所以她才急不可耐的给詹春兰写信,但其实心里还是没有底的,直到来到了这里,看到了这些勇敢的人,她好像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