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家常菜与家常菜也是有区别的,詹春云做的,也就是熟了,勉强能入口。
不过大白菜炒的再好吃,那也是大白菜,詹春云也只能做几次了,没人挑剔。
这天,轮到詹春兰做饭,詹春云一大早就出门了。
吃完饭的时候,詹春云又拿着几张报纸回来了。
自从她知道自己必须下乡后,又开始每天早出晚归的忙活了,虽然不知道在忙啥,但每隔一两天都会拿回来几张报纸。
詹春兰翻看过,哪些报纸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报道了一些知青在农村做出的贡献,有的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改进农具,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有的是通过试验,提升了农作物产量,被大领导接见;有的是利用当地的资源,与公社合作建立工厂,帮助当地改善经济……
难道她是在为下乡做打算?想学学别的知青的做法,也在农村做出一番作为?
别的不说,这詹家的女人真的都是个顶个的好,包括自己!詹春兰暗自嘀咕。
第二天,詹春云拿着自己最近收集到的报纸,出门了。
她到公园的时候,杨永华已经等在那里了。
“杨同志,不好意思,让你等久了,我没坐上第一趟公交车,对不起。”詹春云一下公交,就向公园跑去,嘴里不住道歉。
杨永华脸上没有一丝长时间等待的不耐烦,看她跑的满脸通红,头发都有些散了,连声安慰:“没关系,詹同志,我也是刚到。”
“真的很不好意思,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出门的人这么多,没有挤上第一辆公交车。”詹春云见他没有生气的样子,提起的心也放了下来,带着杨永华往一旁的长椅走去。“那边有一个椅子,我们坐下来慢慢说吧。”
坐定之后,她拿出整理好的报纸递给杨永华:“这是我最近整理的一些资料,想到你说的情况,就想拿给你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杨永华看着报纸上对知青的报道,越看越激动,呼吸都稍稍急促了几分:“这些都是真的吗?”
“应该是吧,这些报纸都是省报、市报和工人日报,报道的内容真实性一定有保障。”詹春云了解他,这也是她要搜集这些报纸的原因。
杨永华是家中独子,父母把他看的极严。詹春云和他曾是同班同学,可惜同人不同命,她这两年腿都跑断了,也没找到一份工作。
他呢,父亲是江城机器厂副厂长,母亲是建安纺织厂妇女主任,一毕业父母安排他进了江城机器厂,是宣传部的干事。部门里的人都知道他的身份,很少安排他工作,即便要做也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
他时常觉得内心的憋闷无处述说,好在,今年他与詹春云认识,她与他都同病相怜,郁郁不得志,倒也熟悉起来,时常写信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他感觉自己找到了知音。